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打印

为难民孩童 圆教育之梦

报道:心然  2012-06-16 02:13:16  南洋商报 (部分资料与图片由慈济提供)


慈济吉隆坡分会行政主任陈志伟。

难民教育中心的老师协助这群难民小孩不计较薪酬。

其实我国有不少的难民,但一般人对难民的印象很模糊,现特走访慈济吉隆坡分会行政主任陈志伟,让读者了解难民小孩在教育上的困境……

有关缅甸难民

由于我国政府没有签署《1951年联合国难民公约》以及《1967年难民地位议定书》,因此对于难民滞留大马的处理态度是既不强迫难民“原居地遣返”,也不承认难民的身分,也不提供难民营的设施。

自九十年代初,遍布全马的难民多为缅甸籍,他们甚至已繁衍三代。对于逃亡我国来避难的缅甸难民来说,因缅甸政府不接受难民的回归,他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向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UNHCR)登记,等待有签难民公约的第三国家收容。目前“暂居”大马的缅甸难民当中,大多数聚集在吧生谷地区,信奉伊斯兰教为主的缅甸穆斯林族群(Myanmar Muslim)及洛兴雅族群(Rohingha)为多,另是信奉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钦族群(Chin)。由于难民人数众多,被联合国难民最高专员署录取转介至第三国家的机会相对降低,而又不受当地政府承认,因此难民儿童的教育成了一大问题。

根据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驻马代表在2008年统计,在我国登记的难民人数约有4万5000多人,其中1万3000多人为儿童,大约只有八百多儿童有机会求学。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根据难民的需求,特别关注儿童的需要,设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并与各国政府、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慈济与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的合作因缘

◆2004年,慈济接到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一个征求医疗关怀援助的转介个案,于是开启了双方的合作。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认同慈济基金会在国际赈灾的贡献,所以2004四年开始主动向慈济寻求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
◆2005年3月1日 :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与慈济签署首份“谅解备忘录”,正式与慈济展开“长期难民援助合作计划”,针对滞留大马的缅甸难民提供生活物资补助、医疗义诊及医疗补助个案转介等。
◆同年7月首次展开冷京难民营义诊。2006年服务扩及吉隆坡燕美路社区。2007七年难民义诊服务范围更扩大到士拉央难民集中区,关怀洛兴雅族和缅甸回教族难民。
◆2007年8月16 日 :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与慈济第二度签署“谅解备忘录”,延续为扣留营中的难民及逾期逗留者提供生活物资及义诊服务,并包括医疗补助的转介个案等。
◆2008年1月3日:签署“际难民最高专员署暨慈济联办教育中心”合作计划。美国驻马大使馆拨款赞助,慈济在雪隆区协助成立难民教育中心。目前有三间难民教育中由慈济负责。
◆2010年4月23日:慈济与捷克共和国大使馆签署“谅解备忘录”,将由捷克驻马大使馆直接拨款资助,由慈济吉隆坡分会提供难民医疗及学前教育等辅助。
◆2011年5月杪,联合国难民最高专员署、联合国人居署及国际救援委员会联办“城市难民计划之务实运作——跨组织工作坊”于瑞士日内瓦联合国难民最高专员署总部举行。慈济是其中一个受邀请参与工作坊的执行伙伴。

陈志伟:以接纳关怀取代歧视偏见


走访慈济吉隆坡分会行政主任陈志伟,分享他参与难民教育中心的法喜……

问:慈济因何因缘协助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成立难民教育中心?

答:慈济从2007年成立难民教育中心迄今已约五年。目前共有三间难民教育中心,两间在安邦,一间在士拉央。主要目的是协助一些组织较松散的弱势难民族群,提供难民小孩“学前读写算”的学习教育。难民教育中心主要由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主导,由非政府组织带动。我们提供租金、场地、老师与书包等费用,让这些游荡街头或童工的难民小孩有机会读书。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该族群最后能自立更生,自身去带动,不过,他们的表现还不尽理想。

问:难民教育中心的小孩一般上面对哪些问题?

答:基本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㈠难民家长的传统观念是女孩子无需读太多书,因长大要嫁人。

㈡辍学率蛮高。大约二、三十位学生入学,最终毕业时只剩四、五人。有些是因家庭经济问题,难民小孩要出来工作,大多难民小孩是在工厂当童工或拾荒过活,因为,家长较注重解决眼前的生活问题。

㈢迁移。当一个家庭无男主人时,许多难民女人会选择再嫁,那么就会和丈夫搬迁他处,而孩子就被迫离开学堂。

其实,难民小孩不仅面对教育问题,也面对医疗问题,如一些疫苗需时间跟进,但由于小孩的逗留时间不稳定,造成无法为小孩打疫苗。

问:如何处理难民教育中心的师资问题?

答:难民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以当地附近的居民为首选,有些老师来自他们本身的族群。由于住在同一个社区,老师较能了解学生的背景。

我们很感恩老师的付出,因他们的待遇不高,也无什么福利,无公积金,前景也不明朗,但这些老师为协助这些难民小孩愿意承担。由于难民小孩很多是没上过课,刚开始调教会很辛苦,纪律不好,而家长也不很重视教育,因此挑战蛮大。

我们当然欢迎有兴趣者来参与当志工。志工组每月第一个星期六去难民教育中心服务(当中有慈济志工、教联会老师、大爱妈妈等),主要是教导小朋友一些人文课程、礼仪,也鼓励家长一同学习等。

尊重对方原有的宗教信仰

问:难民教育中心面对的困境有哪几点?

答:比较关键的问题是这些难民小孩毕业后,将何去何从?目前我们没办法提供中学的教育,目只是一些学院有提供电脑学习课程。

近两年,我们也面对经费减少的问题,因为国际难民最高专员署的拨款逐年减少,我们需承担的费用也越来越大。慈济作为协助伙伴,有一定的权限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不能越权。虽然面对配合上的一定难度,但慈济会尽能力去协助配合,此外,也坚守不会涉及宣教的原则,我们尊重对方原有的宗教信仰。

难民除面对一般病痛,他们也有“逃亡症后群”,心理会衍生许多疾病(胃痛、肌肉痛、失眠、酗酒等),而小孩们也需要心理辅导。

问:慈济花这么多人力物力在难民教育中心,主要推动力在哪?

答:证严法师讲“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孔子也提倡“有教无类”,我们在推动一种“大爱情怀”。当然不否认国内的治安问题有些是外来移民造成,但外来移民其实包括外劳(逾期与非法逗留),而难民的情况有时是蛮无奈的。慈济作为慈善团体与修行团体,我们的原则是“宁可误救,不可失救”,另站在小孩角度,孩子是无辜的。

离乡背井的难民一般上面对三个可能性:㈠和平回国㈡被第三国家收容㈢被逗留国家收容,但我国没签难民合约,因此不可能被收容。一般民众把难民当外劳,其实他们的困境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忽视难民的存在,但不可否定他们。我想接纳与关怀难民好过对立或歧视他们。
参与中体会法喜

问:你以怎样的学佛心态参与?当中有何体验?

答:一般的慈善关怀会得到欢喜,但从宗教角度下手,会有一份法喜。修行有六度波罗蜜,其中一度是“布施”。布施有财施,还有法施与无畏施。我在参与当中会感受到法喜。其实真正受益的是自己,因当我到难民社区服务,我会更感恩自己所拥有的,那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与推动。此外,在协助这些不同宗教信仰的难民,也能感受到宗教大同世界的展现。

问:从缅甸难民身上,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暴政与动乱会对人民带来伤害,你认为身为当权者应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子民?

答:大家对昂山素枝在缅甸以非暴力追求民主自由都很关心。一个国家的当权者需要聆听人民的心声。证严法师说“不介入政治,要关心政治”,这与她推动的三愿有关:㈠人心净化㈡社会祥和㈢天下无灾难。具体来说,就是从个人到社群到国家一个整体的实现。因每个人都是个小乾坤,而信念可影响道气(气场),大家都有正念,就可影响大乾坤,就可影响天地。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关心难民,或有更多佛教团体来参与。

【后语】

这课题酝酿已久,那时,我常在家里邻近的楼宇看见一群群像外劳的小孩背着“蓝色书包”上课,我很惊讶这些小瓜来自哪里?楼上是怎样的课室?打听下才知道他们是缅甸难民小孩。

半山芭社区近几年的居民结构有蛮大改变,华人逐渐外移迁出,外劳与难民已成为社区的一份子,与其歧视排斥,不如放下偏见去了解他们。难民其实不等同于外劳,但我国就是一个严重分化的社群,我们对自身的友族都有那种“如此近,那么远”的感觉,更何况是外劳或难民!或许聆听与接纳是拉近距离的第一步。

欲深入了解“难民教育中心”的读者,可联络慈济:03-78809048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专访 > 正文
http://www.mybuddhist.net/cms/e/action/ShowInfo/?classid=75&id=1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