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打印

身心生病了怎么办?

整理:心发  2012-03-30 03:52:47  节录自《我该怎么办?49则逆转生命的智慧 》)

在充满精神压力与化学食品的当今社会,许多人面对身心生病的问题。藏传比丘尼图丹却准法师的著作《我该怎么办?——49则逆转生命的智慧 》是本适合苦恼的现代人阅读的书。在49篇问答中,却准法师以一贯实际、犀利而风趣的说法风格来回答问题。以下特整理她对现代人身心生病的看法……

有关心理生病问题

我在绝望、沮丧的时候,会想结束生命,怎么办?

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心识之流在死后仍会延续,因此,结束生命不过结束了这一辈子的痛苦,但结束不了所有的痛苦,我们还会轮回。关爱他人、感觉与他人息息相关,是让内心平静的重要因素,而且我们要知道而且相信:虽然人们有痛苦和扰动的情绪,但基本上是良善而清净的。我们有特殊的潜力,因为我们的心意识充满力量,生命不必注定处于疏离、自我仇恨、罪疚和怨怼之中。在佛教里,我们将这份潜力称为“佛性”。

自杀常由抑郁而来,抑郁又可能由于脑内化学物质不平衡,有时也许是外来的干扰力量,让某种强烈的念头占据了一个人的心,促使他动念自杀以减轻痛苦。
我们如何能对治这不合现实的见解呢?佛陀已留给我们一系列培养爱与慈悲的禅修方法。仅仅告诉自己要去生起爱的感受、感觉被爱、感觉相依相连,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主动而积极地训练自己,由不同的观点来看待生命,一旦做到,正面情绪自然生起。

与宇宙众生紧密连结

训练的基础在于:认识自己和他人都同样趋乐避苦,一再深入思惟,不只是在概念层次或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将这份认识带入心底。若持续训练自心,练习如此去看待每一个人,我们就不再感到疏离,相反地,我们会感知自己是相互依存的众生共同体的一环。我们归属于这一共同体,我们能了解他人,他人也能了解我们,我们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彼此并不是隔绝的个体,而是宇宙间紧密连结的众生之流的一部分。我们的问题并不独特,也不会无望,我们可以伸出援手帮助其他众生,为他们的快乐献出努力,即使微不足道,却意义深远,此外,我们也要接受他人的爱和帮助。如此一来,生命便有了目标。

我们禅坐时,若对念头和感受保持正念,这种体会就会变得非常清楚,念头和感觉底下,是心那最原初的、毫无染著而又洞然明白的本质,没有念头和情绪掺杂其间。在更深的层次里,我们的本性像纯净、清明、开放的天空。同理,心的本质也非生来便有烦恼染污,恼人的情绪只是暂时现象。

我如何能从挚爱之人自杀的痛苦中复元,而又能培养慈悲和对自心良善的信心?

首先,我们必须对自己和自杀者慈悲,我们自我中心的心态很容易会觉得歉疚并责怪自己,也很容易愤愤不平,责怪那人自杀让我们痛苦,更容易因失去挚爱之人而耽溺于哀伤和自怜。罪疚和自责尤其如此,抱持“如果我做了什么跟什么,我挚爱的人就不会自杀了。”这种想法,一点也不符合现实。对方选择结束生命,我们无法控制他的心和他的选择。罪疚、愤怒、怨恨、自怜等烦扰的情绪都是自我执著心态的表现。无始以来,自我中心的心就使我们陷于痛苦。自我中心的想法不但于人于己都无益,而且不符实际。

停止重播旧画面

许多人在挚亲自杀后,用慈悲待人而帮助自己复元。自杀事件甫一发生,失落感才生起,哀伤——适应新情况的过程——也才开始,有些人一时可能还不能跨入无远弗届的慈悲,但要信任自己终能转化而向他人伸出援手。你的心可能会习于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一再于心中重播同样的事件。学着在重播心中旧画面时逮住自己,按下心上那“停止”的按钮,回到当下,享受此时此刻,因为这是当下唯一存在的。

我们应当更正确而完整地理解自己的哀伤。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经历过无法想像的痛苦,这个事实虽然不能减少我们各自的痛苦,却能让我们以更正确、更综观全局的视野来观照它。那个贯通全局的事实就是:痛苦和哀伤确实存在,但它们并没有主人。我们对它们没有垄断权,没有人有。

你与自杀者的情谊,并不是你这一生仅有的人际关系,你拥有完整的生命,内心中有良善之处可与他人分享。要避免狭隘思考,只聚焦于一个人。同时,想到挚爱之人的时候,请记住,他也有一个完整而充实的生命,他并不是一生都充满痛苦,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不能用死亡的方式来界定。将对方和你自己完整而充实的生命珍藏心中。

有关生理生病问题

若生病了,应如何处理疾病带来的情绪痛苦?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疾病无可避免。我们都会生病,一旦在生死流转中得此报身,被内心烦恼和业力所影响,保证会生病。这是身体的本质。

生了病如何处理呢?一般人对疾病的反应多是为自己抱憾、怪罪他人、愤怒,这些反应使自己和周遭的人都痛苦不堪,能治好病吗?当然不能。

佛陀鼓励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疾病,一方面求医治病,另一方面也应探求疾病的根本成因。生于三界中就会生病,一生出来,除非死亡先行发生,否则一定会病。

我们的苦可以追溯至无明和贪爱,若想除去这两者,首先应将生死流转仔细看清楚,这包括鼓起勇气检视现况、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另一条出路(解脱)以及解脱的道路,我们必须学习并努力证悟实相,也就是一切人与现象本然的空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造成生老病死的无明。

在我们超越概念、悟入空性之前,以下是处理病苦的其他方法:

■在恐惧上按下“停止”的按钮

我们可以观察自心,看看自己对疾病的反应是什么。生病时,会感到害怕,而且会马上跳到“最坏情况”的结论。刚开始,只是身体上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生理感受而已。我们看待生理感受的方式,可能给自己制造不少心理的痛苦。当我们以恐惧来回应生理感受,并在心中编造出恐怖故事时,真是给自己凭添许多痛苦!如果我们能在恐惧上按下“停止”的按钮,仅仅去觉知那生理感受,就不会创造出那么多痛苦。你只是经验一种感受,并不见得是吓人的事,不必紧绷起来,让感受就只是感受。

在禅修中,我们会体验到不同的生理感受,如果我们一一赋予标签,如“膝盖疼”,那么什么都会开始痛了,然而,如果我们仅将它标示为“感受”,而且对膝盖不去产生强烈的概念和内心影像,那么那就只是一种感受。我们在禅修中,用不同的方法来与生理疼痛的经验相处,而不要堕入旧有习性,变得紧张害怕起来。

■这感受怎么变成“我的”了?

是否好奇我们经验到某种感受时为什么会紧张害怕?如果我们加以检视,会发现我们把它贴上了“我的”的标签。“我在痛,我的背在痛。”“我的”标签一贴下去,“我”的强烈感受便生起,那感受就变成不得了的大事了。在禅修中不妨戏谑自己一番,问一问:“这感受怎么变成我的了?感受中哪有‘我’、‘我的’?”只要内心能做更深一层的检视,我们就会开始强烈质疑坚坚实实的“我”的观念。这样的“我”、“我的”真的和看起来一样吗?这让我们去思惟:独存或不变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如此思惟:“好!生病真好!”

另一个回应疾病的方法是思惟:“生病真好!”这和我们平常所想的截然相反吧?佛法对治绝大多数烦恼时都是采取跟机械式反应相反的措施,佛陀曾开出处方,要我们做与自我中心习气想做的刚好相反的事,在此处,这意谓着生病时就说:“好啊!我很高兴生了病!”

你也许会想:“你疯了吗?生病真好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这样看吧:生病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如今业力成熟,以疾病的形式感召果报,如此业力就不再遮蔽清朗的心了。这样看之后,我们的病还算是有方法可以处理的。

如果这样看待疾病,就会明白现在的病痛并没有那么糟,一旦想到本来可能更痛苦,现在的病痛也就比较能忍受了。再者,业力现在成熟是相当幸运的,我们的心灵不再被业力所遮蔽,在觉悟的道路上达到证悟就容易多了,这是生病时的对治工具。

■只要怀着慈心就够了

几年前,我另一位三十出头的朋友因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诊断出来居然得了可怕的病,将长期缠绵病榻,甚至可能一命呜呼。当然,朋友的立即反应是沮丧害怕,开始陷入自怜自艾、抑郁、愤怒的心态。有一次,她突然停下来问自己:“如果达赖喇嘛处在我的状况,他感受如何?他会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想到这里,她忖度尊者会总结一句:“只要怀著慈心就够了。”

于是她把“只要怀著慈心就够了。”当成座右铭。她一旦矢志慈爱,内心便平静了,接受了生病这个事实,而且只有一种行动——就是只要怀着慈心。她发现,即使在病中,仍然能利益众生,因为她可与人分享慈心,增进他人生活品质,她可以当一个愉悦、合作、充满感谢的病人,把快乐带给医院员工和其他病人。

结果,医生做了进一步检验后,告诉她最初的诊断有误,她并没有罹患可怕的病,她听了当然松了一口气,但她说,处理生病时的内心状态是一次很好的体验,既然诊断结果没那么糟,对人怀著慈心就更容易了。

■运用自心,活出更有意义的生命

健康时,修行也许容易些,但生病时,我们还是可以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来修行,即使我们根本坐不起来或卧病在床、睡去很多时间、身体虚弱或视力茫茫,还是可以怀著慈悲的念头并思惟究竟实相。可以思惟业力,皈依佛、法、僧三宝,病时仍有许多修行功课可做,当我们利用这些状况来修习佛陀的教法时,生命就有了意义。

别以为忙里忙外、造出产品,就是生命的意义。外表成功的征象,在我们死时就消失无踪了,只留下业力随身。

相反地,尽管我们卧病在床,但若用心造作善业,就是种下了投生善趣的因,如果我们躺在床上都从事慈心禅和“施受法”,内心就更接近解脱和证悟,长期而言,这是最有意义的生命。

切莫低估心的力量,心是很有力量的,即使生病,我们所产生的正面想法都可以大大影响周遭的人。慈悲和智慧不但令我们往生善趣,同时也帮助我们在觉悟的道路上向前推进。

 

作者简介:图丹却准法师(Ven. Thubten Chodron)
◆生于1950年,在洛杉矶附近长大。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随后于南加大学攻读教育硕士课程,并担任教职。先后追随达赖喇嘛、参查什贡仁波切以及梭巴仁波切等老师学习佛法,并在印度、尼泊尔、义大利、法国及新加坡等地修学、主持佛法中心或任教。她于1977年受沙弥尼戒,并于1986年正式在台湾受比丘尼戒。

◆身为犹太裔佛教徒,她长年推动各宗教间的友善对话。她正式常驻美国华盛顿州的舍卫精舍(Sravasti Abbey),也巡迥世界各地弘法。却准法师擅长以精辟的分析,风趣幽默的方式,教导实用易懂的佛法。她的英文著作很丰富,多本著作被翻译成中文。
有关本书:《我该怎么办? 49则逆转生命的智慧》
作者:图丹却准
译者:雷叔云
出版社:法鼓
资料提供:
菩提书局:03-20787185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报导 > 特别报导 > 正文
http://www.mybuddhist.net/cms/e/action/ShowInfo/?classid=80&id=1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