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搜索。。。

 
首页 > 大马佛教 > 国情概况 > 社会
 
如何推行培养佛青领袖计划
洪祖丰 资料来源:马佛总资讯网  点击:

领袖培养是浪费率极高之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数量上尽量培养领袖,以便能在最后阶段有优良领袖出现。

引言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今天,当佛教需要青年来协助它重整昔日雄风,而青年需要佛教来给于他精神上的慰藉时,上述句子就显得更加确实了。这种互相需要、互相配合经加速了佛教的发展。例如在马来西亚,自从一九五零年积极地开始佛教青年活动以来(1),今天已经成功的把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带进佛教,而且建立了一支坚强,充满干劲的佛青领导与工作队伍,为整个佛教发展作出更大努力,掀开了马来西亚佛教运动史新的一页。

  这种辉煌的成就充份反映了佛青参与的重要性。然而,佛青参与必须有良好的机缘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像播下的种子,必须有阳光、空气和水的滋养才能长大、开花结果一样。其中一项最主要的机缘或因素就是培养佛青领导人才。

  马来西亚佛青总会在一九七零年成立时,就觉得有必要特别关注这项问题,而把领袖训练列为总会宗旨之一(2)。从此以后,佛青总会就积极的去推行一项系统化的佛青领导培养计划。

  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绍这项培养计划的概念及其推行的办法。

什么是佛青领导

  在此必须澄清的是,本文中所提的佛青,是指在家佛教青年,而所谓佛青领导,是指在家佛青为在家佛教徒所提供的领导。

  虽然佛青领导是一种在家领导,然而它并不应被误解为一种世俗领导。因为佛青虽然时常参与世俗事务,但它的最终使命或目的却是精神上的(spiritual)。这项使命就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大众的福祉,基於慈愍世界,为了人天的好处、利益、福祉,而弘扬佛法。”(3) 作为一种精神领导,佛青领袖必须能以出世的精神,来处理人世的事业。他们须拥有下列的素质与态度:

个人素质(《增支部经》八:一六)

(1) 他普听闻佛法
(2) 并引导他人听闻佛法
(3) 他有所学
(4) 并常记所学
(5) 他有所领悟
(6) 并引导他人领悟
(7) 他明辨是非
(8) 并远离是非

态度(《增支部经》三:九八四)
佛说:阿难陀,传授他人佛法非易事,阿难陀,欲传授他人佛法必先自己培养五项条件。那五项?传授佛法时要想着:

(1)我要以循序渐进之法传授
(2)我要以理服人
(3)我要本慈悲之心导人
(4) 我不要以世俗之利益为出发点
(5)我不要伤害自己或他人

  佛青领导的原动力或激发泉源是佛法。真正的领导是源于某种理想——一种我们认为值得努力争取受用的事或物。对於佛青来说,这项理想就是佛法,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去激发,去感化佛青出来领导,而且贯彻这项领导。没有佛法,佛青领导的基础将崩毁,而佛青领导将消失无踪。佛青领袖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实践、证悟佛法。

  佛青领导并非是一种最高的领导。它实际上是一种支持性的领导,时时刻刻寻求佛、法、僧的鼓励,提示与引导。

  佛,是佛教徒的最高领导者。假如我们把领导定义为影响,那麽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者,因为当大多数的所谓领导者并不是借用影响力,而是滥用权力,强迫他人来达至他们的目标,佛陀却只使用影响力。他那大慈大悲的领导,是世人所推崇的。他於卅五岁成佛後,走遍印度的大城市小乡村,凡四十五年,日日夜夜向贵族、贫民、年轻人、老年人、男人、妇女、宣扬佛法。没有暴力,没有恐吓,他慈悲的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和平和安宁。今天,佛教已成为世界上四份之一人口的生活指南。佛青领导必须时常向着佛陀寻求灵感激发,佛青领导更要努力向佛陀无可超越的领导方式学习。

  今天,僧团延续着佛教的慧命。传统上,僧团是佛教徒的精神领袖。僧团本有训练领袖的传统。法师尼师都有经过传统的寺院训练,有些也有接受现代教育,但今天出家人对在家信众的比例已经少到不够为信众提供有效的领导。而且,今天的领导,和以前的领导不同。今天的领导,需要拥有组织、管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而僧团却缺少这方面的训练,佛青领导所应扮演的角色,将是如何协助及支持僧团的领导。更具体的来说,佛青领导将动员年轻人的资源来协助僧团的工作。

  佛青领导的任务将是通过融会各宗派共同的佛教价值观、仪规、理想与物质、精神及社会生活,来建立一个坚强的佛青社会。佛青领袖本身必须以身作则。

  佛青领袖一般上可担任组织与管理人员、弘法员、写作者等,来扮演他们的领导角色。本文只注重於担任组织与管理人员的佛青领袖。

为什么需要领袖培养计划

  早期的领袖,甚至一些目前的领袖,并没有经过任何正式的训练,他们本身在当领袖的过程中,自我训练,自我改良。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需要领袖培养计划呢?

  早期的领袖多数是自我训练出来的,那是事实。自我训练在当时是行得通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比较简单。今天,自我训练仍行得通,但比较困难,而且缺乏效果,因为今天的社会太复杂了。拥有一项领袖培养计划比较实际与有效。事实上,假如早期的领袖有机会通过培养计划的话,今天佛教形势肯定会比目前的好多了。

  一些真诚的领袖往往受到领导层继承的问题所困扰。假如我们继续采取早期那种不理不睬、听天由命的态度,我们最终将陷於混乱。有了领袖培养计划,我们将有更好的机会来解决这个问题。一项领袖培养计划并不保证我们将会拥有众多来源不断的领袖人才,但它会增加这种成功的机会。领袖培养计划是一种策划,因此也拥有策划本身所具有的益处,如容易及更迅速的作出决定,方便分析问题及容许纠正改良。

  每个社会都需要领导,那些组织健全的拥有他们本身的领导系统。英国社会有一个统治精英阶级及学校、大学来提供领导的素质训练。这项系统并不完美,它的浪费率很高,没有罗德斯奖学金得奖者(Rhodes Scholar)曾经成为表现卓越的国家领袖,但至少他们创立了某些形式的系统来促使表现比较卓越的人不断的出来领导。作为佛青,我们根本没有一种系统或传统作为依循,但至少我们应该做到的是,策划某种形式的计划来善用我们社会所提供的系统,以便我们能够罗致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我们的领袖。

一些主要的考虑

  要设立一项行得通的领袖培养计划,必须考虑到众多的因素,内在与外在的。外在的因素,例如社会的教育制度、经济的来源、基本设备的供给等是因国而异的,因此本文不加以讨论。内在的因素也因国而异,而且繁多。这里我们将讨论的是那些影响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的因素。

  领导层时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有些人出任领袖,但并不了解领导的概念与目的。这些人出任领导的动机是令人怀疑的。在佛教圈子里,有些人出任领袖,只因为他是由一些前任领袖带进来,就好像统治阶级的裙带关系作风一样;有些人出任领袖,只是要满足他们本身的领袖欲,而在环境因素的驱使下,成为佛教领袖。这一类领袖往往沉迷於搞活动而忘记他们为何成为领袖。他们通过本身的魄力或误导群众的方式,使到团体朝向一个违反教团本来目标的方向,来维持他们的领导地位。

  另一个问题是理想的腐蚀。在理论上,人由於热爱某种理想出而领导,其最终应该变得更成熟老练来发扬光大这个理想,但实际上,这种领导却往往受到权力、名望、称赞、物质利益等致命的诱惑及影响,最终只留下没有生命价值的领导。

  佛青领袖在开始时可能充满热诚,充满理想,但在执行领导任务的过程中,也可能屈服於上述影响,过后,他们就只能继续机械化地充当领袖,而不问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另一类之理想腐蚀是在实行该理想时面对一些难以解决之困难及阻碍後就放弃理想。佛教界之经常更改领导层明显的表露了这种现象。造成佛青领袖放弃领导之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本身对佛法没有十足的信心,若不然就是在佛法上之修持不够。

  这个问题和个人人格有密切的关系。人格是一种事实,但难於捉摸的素质。人格是一个关键性的领导素质,他考验领导者是否对自己所作所为有充份信心,而且不怕任何艰难的去完成任务,达到目标。这也是一些领袖所缺乏的。

  我们要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呢?首先,我们必须接受一项事实,领袖培养是浪费率极高之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数量上尽量培养领袖,以便到了最後阶段能有些优良的佛青领袖的出现和存在,即使在数量上不是很多。因此,我们应多方面提供机会使到更多的佛青能参与领导工作。

  第二,此计划应注重于加强佛青在佛法上的修持,这可通过长远的佛教教青的训练来达到。这项训练课程一定要包含人格训练,包括宗教信仰体证及精神与毅力训练。概念性技能之发展也是这课程之重要的一环。这能通过佛法研修、社会研究、本地及外地佛教发展状况研究和其他有关之研究来达致,如此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些概念上对他们的任务有正确的认识及不乖离佛法之佛青领导。

  第三,我们必须在他们心目中深深的种下民主主义及人权醒觉之苗根,使到他们能使用权力或责任推翻及取代不适合之领导。

  另一个使佛教发展及进步没有达到所应有的成就的原因是缺乏策划,尤其是弘扬佛法这一方面。正如我所提到的,负责弘扬佛法的法师及尼师缺少了新科技训练。在这一方面佛青领导有必要尽力发展及训练本身以补僧团之不足。所以领袖培养课程必须包括管理学、组织学及人类行为科学来发展技术性、人际关系及创造性的技能。重要的是,我们要考虑到佛法和西方科学之共同及不同点。我们必会发觉到以上提到之科目,尤其是人类行为科学,都可以在佛教里找到,而且比西方的学说来得完整与详细。事实上,关於人际关系的发展及研究,佛法中的四无量心、六和敬、坐禅等比西方学说更完美。不幸的是,西方学说注重於实行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而佛教却没有。

进行的策略

  佛青领袖培养计划须以佛教教育为起点。当我们在这里提到佛教教育,它应是广泛的,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包括了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训练.可惜的是,这样的佛教教育,在马来西亚并不存在。所以在这份级告中,佛教教育只是狭义的佛教教导及训练。

  即使用狭窄的定义,佛教教育也不应被误解为是把一些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及学生在考试时再把这些知识重覆出来罢了。佛教教育应该是一项自我醒觉与思想发展之过程,使到学生能更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帮助他解决个人及社会问题,而且对事物有更正确及明朗的认识及见解。它不只是一个知识性的,而应该在实际上与行为上改良人格。

  有一点我们必须至诚示人的,马来西亚的佛教教育,正如同世界上好多地方,还是处於不足之境。因此,马佛青总会每年举办一项佛教教育研讨会来创造一个适合本地环境因素之佛教教育学理及其推行策略。该研讨会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学者主持。於此同时,佛教教育的训练亦在进行中。

  在开始的阶段,佛教教育必须大众化,使到更多青年能参与。在马来西亚,佛教教育不是学校课程的一部份,而且家长们也不注重子女的佛教教育,这使到佛教教育更难开始进行。不过,由於根多父母送子女到幼稚园接受启蒙教育,有好些佛教团体和寺院已注意到了这点,他们在自己的地方或是租借的地方举办幼稚园,这些幼稚园的性质和外面商业化幼稚园大同小异,只是这些佛教幼稚园通常是免费的。在课程中都不包含佛教知识。

  无论如何,这是让儿童接触佛教之第一步,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有机缘儿到寺院、菩提树、佛像、法师、宗教仪式、听到诵经、佛曲等。这些参加过类似幼稚园之儿童常会基於好奇及兴趣,回来参加周日佛教幼稚园。当他们进人了政府中小学时,还会回来参与周日佛学班。

  有好多佛教团体举办周日佛教幼稚园,这里也没有正式的学习。在周日佛教幼稚园里,儿童学习游戏、唱佛曲、诵经、书画(通常是佛教文物及标志)、表演(佛化故事)、听些佛陀生平故事和类似的活动。

  在全国各地方都有为在籍学生(七岁至十九岁)举办周日佛学班。最大的是位於吉隆坡十五碑佛学院之周日学校,目前的学生人数大的有五百名。周日学校的课程包括:诵经、佛曲、坐禅、分组讨论、佛法之研习等,分为数个阶段进行。其他活动如假期营、文娱活动、常识比赛等都是课除活动的一部份。

  某些热衷之佛教徒学生则在学校、学院及大学成立佛学会研究佛法。

  那些在年幼时错过了接触及学习佛法的机会之成人,有一些团体也成立了成人佛学班来照顾他们,除此之外,他们也经常有机会在各地聆听一些佛法讲演或佛学讲座;同时佛教阅读资料及杂志也可轻易找到。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佛教活动,佛教团体也时常举办假期营、联谊会及其他康乐活动。

  为了照顾那些不能出席经常性之成人佛班者,马佛青总会共举办了大约三十个佛青训练营。这些训练营的性质各异,且参加资格也不同,以便符合不同的需求。马佛青总会在太平成立了一个永久性的训练中心来贯彻这项工作。

  经过上述所提到的各种方式,已经有成千上万人士接受了佛教教育。有的半途退出;有的继续留在佛教界;有的甚至因佛学根基稳固,当机缘和合时能出来负起领导的工作。但那些有潜能之领袖必须给於更深人的训练。在进行训练时有两方面必须考虑到:

(一) 宗教方面的训练——他们有必要参加高级佛学研修班、弘法人员训练班,甚至短期出家以使到他们对佛教更有信心,更有弘扬佛法之意念。

(二) 领导技能之培养——他们要把佛学和现代科学配合起来活学活用。

  由于这项目的,马佛青总会每年都在全国各地举办多项佛学领袖训练营。通过这些训练营希望佛青领袖们能培养他们概念上、技术上、人际关系及创造性的领导技能。同时我们也每年都举办“佛青领袖研讨会”。各地佛教领袖集中在这里研讨他们所面对的难题、理想、计划与交换意见、经验。

  领导不能在真空实行,它必须要实际使用。真正的训练不是在训练营内达致,而是训练营过後,经常活用所学到的。在这里有必要一提,那就是有必要给予那些经过训练之佛青担当领导职位的机会。

  佛教团体的领导结构必须能让更多有潜能之青年领袖担当职位。长远的来说,这能使领导结构起新陈代谢作用。新领袖将会有更丰富的经验,而整个领导结构不单单依赖几个“无法取代”之人士。

  目前领袖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新领袖。一个真诚、能干的领袖会很高兴看到别人在佛法有所深入和负担领导的责任。我们期望佛青领导层最终能造成一项传统,那就是旧领袖栽培新领袖。

评审

  为了使得以上培养计划有效率,必须时时加以评审。通过评审,我们能纠正错误,补充不足之处以及采取补救行动。无论如何,目前我必须承认,马佛青总会还没有进行任何全面性的评审。但是,在最近举办的佛育领袖研讨会中,进行了一项调查,证明了九十八巴仙的出席者(全国和州级领袖),都曾经参加过马佛青总会所办之训练及教导。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九日至八月二日——台湾佛光山《世界佛青对世界和平与国家发展的使命》研讨会论文


(1) 一九五零年,苏曼迦罗法师在槟城成立了一个佛青团体,普遍上被认为是马来西亚佛青运动的开始。
(2) 见马来西亚佛青总会章程. 
(3) Vinaya(1:11 of SN1,105), 佛陀首次交给阿罗汉的使命。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如何培养心智健全的快乐小孩  (2012-02-18)
  信心的培养和提升、佛法与生活  (2011-07-12)
  生财有道  (2009-06-27)
  漫谈士拉央佛教会情缘  (2009-04-09)
  马佛青总会第廿届全国理事会(2008-2010)  (2008-07-11)
  马佛青森州联系委员会理事名单(2008-2010)  (2008-05-12)
  蔡明田经商不忘佛法 时时推行居士林   (2007-12-14)
  八、答数位佛青问八则  (2007-12-11)
  马佛青吉兰丹州联委会  (2007-11-30)
  佛教文化与习俗  (2007-11-20)
  佛教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2007-11-20)
  佛教与政治  (2007-11-20)
  马佛青沙巴州联委会  (2007-11-20)
  在工作中培养觉照  (2007-11-17)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  (2007-11-16)
  雪州首府第一座佛寺  (2007-11-01)
  佛教运动现况  (2007-10-27)
  佛教文化与习俗  (2007-10-27)
  [马来西亚]佛教文化与习俗  (2007-10-27)
  佛教与政治  (2007-10-27)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