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时事动态目录 本地新闻 海外动态 本地活动 本地报导 专题评论 本地专访


 搜索。。。
 
 时事动态最新
·《大手牵小手》 两天一夜亲子户外营
·2022年竺摩长老110冥诞纪念弘法大会
·沙登佛教会2022年供僧大会
·吉打佛学院办 青少年佛教团康成长营
·观音寺善法学堂 第8届捐血🩸运动
 
 时事动态热点
·东禅寺举办 平安灯会暨花艺展
·真佛宗是附佛邪教 七大佛团列六不法举证
·他们真的很奇怪
·少年耶喜喇嘛还俗了
·马佛青总会举办 《全国佛青之友领袖培训营》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报导 > 专辑报导
世界地球日特辑:禅食 吃出环保健康
整理:心发 发布时间:2012-04-10 来源:《人生 》杂志  点击: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即将到来。正确的饮食,不仅自然能吃出健康,并对地球同样有好的贡献。

学佛者可从饮食中观照自我心行,不贪多、不贪味,清楚地吃、欢喜地吃,每一口饭菜都是禅食,都能吃到法的甘露。

“禅食”对身心与大自然都带来好处。

饮食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从食材的选择、分量,乃至于饮食的态度与方式,看似微不足道、平凡无奇,却和我们的身心健康紧紧相系。从佛教的观点而言,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场,如果身体不能正常运作,修行也就无从着力。那么究竟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饮食,才能帮助自己从饮食中获得健康?吃什么样的食物,才能让身体“助道”而不“障道”?

不贪多不贪味,身安心适

“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二千多年来,佛教的饮食观首重的就是饮食量的调和。佛陀在《佛遗教经》里便告诫弟子,“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在印度的原始佛教时期,僧人托钵乞食,是把吃饭当作疗饥止饿的医药,以摄取足以维持生命最少的量为原则;到了中国佛教,虽然改为自耕自食,但饮食上仍以“不多不少,不饥不饱”为调和之相,而寺院斋堂和精进禅期用餐时所采行的“过堂”方式,便类似于托钵乞食的精神,让修行者练习不贪多、不贪味。

饮食是滋养色身以成就道业的助力,无论过量或不足都会造成身体不适,遑论调身摄心了,隋朝智者大师在指导参禅入门的笔记《小止观》中便指出:“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可见“于食知量”是帮助我们调身养心的基石。

四季禅食,随顺当下因缘

除了饮食知量,食物的属性和种类也会影响我们的身心,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便指出:“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台湾已故圣严法师对饮食原则的开示即强调以“简单、营养、卫生”为原则,虽然修行的目的在调心,但禅七、佛七等精进修行的阶段最需要体力,如果身体支持不住或者气力不够,心也很难用得上力,可见饮食如何调配得宜也是一门学问。饮食上应以自然、简单的素食为主,尤其吃在地、吃当令盛产的蔬果五谷,能帮助身体顺应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身心自在无负担。

如果平日就能随顺季节饮食,无时无刻都是在补身养气了,因为当季的食材本身会提供我们面对整体环境所需的养分。当我们开始关注大自然和饮食之间的关系,专心一意地料理或用餐时,就像禅修时提醒自己随时回到当下,清楚、放松;随顺当下的时空因缘,料理、饮食、精进。

随缘饮食养身也养心

饮食与修行一样,离不开佛法所说的因缘法则,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是因时、因人、因地而变化。随顺当下的因缘,吃该吃的食物,可是因缘不在了,也能够放下,就是这样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民初的弘一大师也是如此,有次教育家夏丏尊拜访弘一大师时,看见他吃饭只配一道咸菜,便问:“这样不会太咸吗?”法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用完餐后,夏丏尊看弘一大师又只喝白开水,不舍地问:“怎么喝这么清淡的开水,难道连茶都没有吗?”法师微笑说道:“开水是淡,可是淡有淡的味道啊。”
随缘饮食、平等饮食,没有分别,每一口饭菜都是禅食,都是滋养色身、养心悟道的契机。

吃饭禅——专注地吃,清楚地吃
你会吃饭吗?

乍听之下这或许是个愚蠢的问题,但仔细回想自己平日究竟是怎么吃饭的?囫囵吞枣还是细嚼慢咽?

我们吃饭的时候经常是一心二用,边吃饭边看报或者聊天扯谈,偶尔赶时间连吃一顿饭也变得紧张而难以放松,往往一餐之后连自己吃下了什么都不清楚,即使美食当前,也可能食不知味。

吃饭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掌握“动口不动手,动手不动口”的原则,全身放松,以欢喜感恩的心情,清楚挟菜、咀嚼、吞咽的每一个动作,清楚每一口饭、菜缓缓咀嚼和吞咽的感觉。唯有放松、清楚、专注地吃,才能吃得健康,也吃出食材的原味。

当心回到单纯吃饭的动作与当下,便能感受到用心饮食的禅味。如果可以利用三餐饮食的机会——吃饭时专心吃饭,心无二用,吃饭也能化解生活压力,调整不安的身心,产生安定的力量,每一餐都将是补充身心营养的禅修好时机。

吃当下,当下吃 健康自然来

许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验,好不容易排除万难报名了禅七,但是一上来坐不是疲倦昏沉,就是腿痛胸闷,心浮气躁,结果整个禅期都拿来调饮食、调睡眠,遑论提起方法精进用功了。

饮食如同修行,如果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恐怕事倍功半,因此如果能从平日的饮食下手,不仅能做好身体保养,参禅、修行时也比较容易上轨道。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饮食原则,才能真正吃得健康,并吃出法喜禅味?

身土不二,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的身体是土地的延伸,最后也会归于大地,而禅食便是随顺我们所处的环境、气候、季节、年龄、个人的体质及活动量来选择食材,烹调手法也应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让身体与大自然调和,因此吃家乡当地、当季盛产的蔬果和五谷,可说是最养生、也最环保的饮食生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也提到,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气,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会与节气的特性相应而变化,而顺应季节的饮食不仅可以调节身体状况,也能帮助我们和所处的环境或气候形成一种彼此平衡互补的关系,让身体自在而没有负担。

在《橘子禅》文中,一行禅师自述吃橘子的过程里,他在橘香和酸甜的汁液中,不只看见了橘子花瓣、绿色果实,还看见阳光、雨露、土壤和风。从饮食中体察天地万物一体的密切关系,推广禅食十多年的本地有机饮食推动者林孝云说,这就像参禅修行的过程,慢慢放下自我中心,心境变得朗然,与宇宙同在而扩大,也让人更懂得以感恩、欢喜的心来领受一滴水、一粒米、一叶菜。

一物全体,摄取完整营养

除了食用在地、当季的蔬菜和五谷,在《禅与汉方医学》一书中,日本医僧伊藤真愚则提出“一物全体”的概念,建议完整地取用食材的每一个部分,例如连皮带叶吃白萝卜、连根带茎地吃菠菜等,才能完整均衡地摄取食物的营养素。

过去我们常认为蔬菜的表皮、种籽会造成消化不良或没有营养而削掉剔除,其实谷物类的米糠、胚芽,以及根茎类的皮和叶都含有其他部位所没有的酵素、维生素和矿物质。

即便是同一种食材,根、茎、叶各部所含的营养、风味不同,只要了解食材的性质,透过烹饪巧思,饮食也能在简单中呈现多元变化。

“一物全体”不仅摄取完整的营养,在料理上善用每一份食材,可说与佛教强调简单、营养、不浪费的饮食观相契互应。

用心饮食,养身又养心

顺应四时、一物全体、营养均衡的饮食固然能吃出健康,不过,最好的味道和营养是自己吃出来的。换句话说,身心的健康与我们的饮食态度息息相关。饮食也是修行,当我们无法保持一个简单而开放的心态时,再自然健康的食物也吃不出营养。

身体随着自然的节奏简单饮食,用心感受一滴水、一粒米、一叶菜的生命力,不论进禅堂与否,再平凡不过的食材也能吃出健康禅味。“身土不二”与“一物全体”也正合乎“吃当下、当下吃”的精神,当我们尝试自然的、整体的、随缘的、无分别的饮食,健康,就在每一个用心咀嚼的当下。
林孝云 以禅食广结善缘

林孝云回顾自己刚开始吃素时,也曾有过一段痛苦的经验。她记得,初学打坐一星期后,就在朋友的介绍下改吃素食,但她愈吃感觉愈不对,胃肠胀气、不消化,还有便秘、面无血色、情绪不稳定等征兆。

后来因为经常到外国出差,林孝云接触到自然饮食的观念,于是她把所学的正食概念,加入养生和纯素观点,以及禅修精神,整合成为现代禅食观念,并开设自然饮食餐厅、纯素烹饪研究院,希望推广顺应自然、身土不二、医食同源等饮食观,帮助大从吃出健康。

由于自己禅修多年,林孝云也发现,如果平时饮食不调,到了禅修期间,会把时间都花在“调身”上,而达不到“调心”的效果。林孝云认为,要让身心自在,除了禅食,还要搭配禅的生活,也就是将禅的智慧用在日常生活中。
忙人时间最多

经常往返世界各地推广禅食,林孝云却能每天定时禅坐,从容处理繁忙的事务,每年年终还定期到国外打禅七,甚至把握时
间进修食疗咨询所需的心理学辅助技巧,以及永续农耕等知识。

她表示规律的禅生活和清净的饮食,让她充分利用时间,没有不可能的任务。这就“忙人时间最多”的的道理。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