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文集 > 圣严法师 > 印度佛教史
第三节 转法轮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07-12-07 来源:印度佛教史  点击:

赴鹿野苑
释尊在树下自受其证悟的法悦之后,决意教化众生,先向婆罗奈斯(Va-ra-)城的鹿野苑(Mr.gada-va 现名萨尔奈德 Sarnath)行去,因为他知道,先前伴侍了他六年的五位侍者,舍离释尊之后,就到了那里,佛陀为了报答他们,所以先要度他们。那五位侍者,就是后来最有名的五比丘:阿若陈如(A-jnta-Kaun.d.iny.a)、跋提(Bhadrika)、婆波(Va-na-ma)、阿说示(Asvajit)。

这是释尊成道之后的初转法轮,向五比丘说了佛陀亲证的妙法。他们闻法之后,随即证了小乘解脱的阿罗汉果。

法轮(Dharma-Cakra),可译为正法之轮,这是将佛法比作转轮圣王的轮宝。轮王出世,轮宝自现,轮宝引导轮王转向四天下,诸小国王无不心悦诚服,兵不血刃而统一天下,实行仁政。这是印度人向往天下太平的传说。同时,轮为兵器之一,亦以破敌为主。释尊则用其所证的正法之轮,公布天下,利益群生,破碎异论邪说,所以取喻称为法轮。
 
法轮的内容
法轮的内容,即是释尊成等正觉时所得的成果。推动弘扬释尊 亲证的正法,便是转法轮。

正法(Saddharma)是什么?根据原始圣典《阿含经》而言,佛陀最初说法,是四圣谛、八正道,后来的大小乘经律论的内容,也都是由四圣谛、八正道的开展而来。

在未介绍正法的内容之前,先应明白佛陀说法的目的。佛陀的教化,是在使得人人能与佛陀一般地同得解脱,不在增加世界及人生的理论,而来满足人们对於科学及哲学的兴趣。此可参阅《中阿含经》卷六零第二二一经的《箭喻经》(《大正藏》一·八零四-八零五页下)。

可是,佛陀也不要求人们对他做盲目的崇拜,也不以麻醉式的安慰作为信仰的寄托。佛陀既是实际的宗教家,也是极富於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但他重视实际的伦理生活,反对空谈的玄理,凡无助於解脱之实现者,均不甚为佛陀所注意。佛陀考察的对象,无疑的是整个宇宙,可是,佛陀最大的努力,是在对於人生的成立及其活动而加以说明;若离人生本位而考察世界,那不是佛的本怀。此可参阅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一篇第三章。

因为佛陀化世的宗旨,是在使得有情众生达成解脱的愿望。换言之,佛法是以有情众生(主要是人)为中心,若离有情众生的着眼而考察佛法,必会导致误解。佛陀所证悟的四圣谛、八正道,便是为人生的解脱而施设。
 
四圣谛
佛初说法,称为三转四谛法轮。现在分述如下:

(一)四谛: 
1.苦谛:人生如苦海,苦的内容有三大类,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之中又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2.集谛:集是苦的原因,由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招感苦的果报。 
3.灭谛:灭是解脱苦果的可能,明了集谛之理,断除烦恼之业,即可解脱众苦。 
4.道谛:道是灭苦的方法,修持八正道,即可灭除众苦而获涅盘解脱之果。 

(二)三转四谛: 
1.示转:说明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2.劝转:说明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3.证转:说明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 
4.这是佛陀初转法轮的一个纲要。对於苦、集二谛的解释,是缘生法,也就是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乃是从佛陀的大悲智海中所流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创造论」,神教的信仰者,无不假托宇宙是来自神的创造,佛陀则以十二因缘说明宇宙的根源。

现在先介绍十二因缘的释义如下:

(一)无明:即是无智慧,是贪欲、瞠恨、愚痴等的烦恼,也是种种蠢动心理的迷惑之源。 
(二)行:即是前生造作的善恶诸业--身心的行为。 
(三)识:即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感受果报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为今生的神识。 
(四)名色:即是入胎后胎儿的身心状态。 
(五)六入:即是在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 六根。 
(六)触:即是出胎后,自己的六根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相对接触。 
(七)受:即是由接触外境所感知的苦及乐的心境。 
(八)爱:即是厌苦欣乐而贪染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动。 
(九)取:即是因欲爱旺盛而对於贪染诸境起取着心。 
(一零)有:即是由於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而导致感受未来世的生死之果。 
(一一)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业种,所感受来生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之身。 
(一二)老死:来生既有了五蕴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将衰老而至死亡。 

由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由来和生命的流转,自前生、今生而到后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称为三世两重因果。但在此十二因缘的回还,又可用惑、业、苦的三连锁来说明它。


惑业苦
由於无始以来无明之惑的蠢动,所以造作了前生的善恶诸业;由於前生的善恶诸业的引导,所以感得了今生的苦受之果;又由於今生的继续因了惑而造作诸业,所以要感受来生的生死之果。这就是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连锁法则。以十二因缘分配惑、业、苦三类的隶属关系如下:

(一)惑:过去世的无明,现在世的爱及取。 
(二)业:过去世的行,现在世的有。 
(三)苦: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世的生及老死。 

十二因缘的说明,目的是在使人明了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的内容,人生是 苦海,此苦由何而来?是由无明乃至老死的三世因果而来,为了便於记忆,再将

既已知苦,以及知苦之集(由来),接着就当设法断绝这一苦海的根由,断此苦根的方法,便是修行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即是四圣谛中的道谛,它们的内容如下:

(一)正见:即是正确的见解。何为正见?则应以三法印来鉴定,什么叫作三法印?到下面再介绍。 
(二)正思惟:即是以正见为基础,而来思量熟虑此正见的内容,这是「意」业的实践工夫。 
(三)正语:基於正确的意念,表达於「口」业的实践工夫,不得对人妄言欺骗、绮语淫词、两舌挑拨、恶口骂辱,而且要做善言劝勉、爱语安慰。& nbsp;
(四)正业:即是正当的身业,不做杀生、偷盗、淫乱、使用麻醉物等的恶业。配合意、语二业,即是「身、语、意」的三业清净。 
(五)正命:即是正当的谋生方法,除了不做恶业,更应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所需。不得以江湖术数等的伎俩,骗取不义之财。 
(六)正精进:即是策励自己,努力於道业。恶之尚有未断者,立即求其断,善之尚有未修者,立即求其修;未起之恶令不起,已修之善令增长。& nbsp;
(七)正念:既已有了策励精进之心,即应摄心制心,以不净观等方法,使心 住於一境,不起物我之思。 
(八)正定:循着前面的七阶段来修持,必可进入四禅八定,最后再以空慧之力,进入灭受想定,便是涅盘的解脱境界。 

由八正道,开演出三十七道品,又归纳演化为六波罗蜜多(六度),但其均属於戒、定、慧的三无漏学的范围。
 
戒定慧
我们从《杂阿含经》见到八正道,从《长阿含经》见到三十七道品,从《增一阿含经》见到了六度,这是渐次发展的历程。现存汉译的《增一阿含经》,出自大众部,由大众部而再传出了大乘思想。所以修道的内容也随着时代而渐次开张,唯其基本原则,皆不出乎戒、定、慧的要求。现在制成两表,以资说明如下:

由此表可见,八正道已含於三十七道品之中,至於三十七道品的七类分科之排列及其解释,可以另检《佛学大辞典》查阅。

惑、业、苦的三连锁,是生死门的定律,在此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乃是解脱门的定律。戒、定、慧的相互关系,也是连锁形的或称是螺旋形的。由持戒清净之后,修禅才能得正定;由正定的定力,可以产生无漏的慧力;再由慧力来指导持戒。唯有藉着空慧或无漏慧的正见,持戒才会恰如其分,修禅才不致歧入魔境。

正见的最先确立,是靠佛陀所示的三法印。

三法印
三法印,即是用三句话来印证诸法,合乎这三句话的标准,便印可它是合於佛法的正见,否则便是魔外偏妄的邪见。在《杂阿含经》(《大正藏》二& middot;七页下)中,有很多这样的问答:

佛陀问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
比丘答云:「是无常。」
佛陀又问:「无常是苦否?」
比丘答云:「是苦。」
佛陀再问:「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
比丘答:「非我我所。」

佛陀随即开示:就是如此的观察五蕴(有漏法),乃是无常的、无我的,当下即是解脱(涅盘)。用三句话来标明,便是:

(一)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 
(三)涅盘寂静。 

什么叫作五蕴,诸法又是什么?这是为了便於对三法印的解释,而将生死门中的有漏法,分别用五蕴之名来予以说明。
 
五蕴
凡夫均以为世间是永恒常住的,身心是我及我所保有的,在此既见为常又执为我的情形下,就要为着「我」而追求快乐,逃避苦难,追求名利,逃避毁损。实际上,世间之物,无一刹那不在变易,我人的身心也无一刹那不在变易,所以是无常的;再大的欢乐和名利,世间却无不散的筵席、无不凋的花朵、无不死的人!所以,好戏收场,终必是苦;既是无常又是苦,又到何处去找真实的我,以及永恒的我所有的精神和物质呢?

佛教即借用五蕴来分析此精神和物质。五蕴即是:

(一)色蕴:人类的生理和外在的物理」即是由人的眼、耳、鼻、舌、身,及其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所以,色蕴含摄一切物质,包括了形色、彩色、极微色(如电子、原子)、迥远色(如远距离的星球)。 
(二)受蕴:以领纳为其功用,近於感觉的状态。 
(三)想蕴:以取相为其功用,近於知觉及想像作用。 
(四)行蕴:有迁流及造作的功用,含有时间、空间、思想、行为的状态;即是对於外境,生起贪、瞠等善恶功能的心理活动。 
(五)识蕴:以分辨为功用,近於知识之义;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其所依而称为六识身,负责对於物境的了解分别和记忆等作用,也就是心的本体之异名。 

五蕴即是物与心的配合。第一色蕴是物理和生理的分析,后四蕴是心理的分析。以物理、生理、心理的分析,即说明了人生界及宇宙界的一切现象,无一不是无常的、无我的、苦的。若能证得此中道理,正作如是观察之时,即是涅盘境界。

众生的流转生死,是由於十二因缘的因缘促成;众生的身心世界,是由於五蕴的因缘假合。离了十二因缘,没有生死流转;离了五蕴假合,没有身心世界。生死也好,身心也好,无非是因缘所生的,暂有幻现的虚妄法。如何勘破它?请用三法印。如何断绝它?请修八正道。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第三节 印度的近代佛教  (2007-12-10)
  第二节 密教的兴亡   (2007-12-10)
  第一节 密教的渊源  (2007-12-10)
  第三节 佛教与外道的交涉  (2007-12-10)
  第二节 伐弹那王朝的佛教   (2007-12-10)
  第一节 笈多王朝的佛教  (2007-12-10)
  第三节 世亲以后的诸论师   (2007-12-09)
  第二节 世亲菩萨   (2007-12-09)
  第一节 无着菩萨  (2007-12-09)
  第三节 龙树以后的大乘经典  (2007-12-09)
  第二节 龙树的后继者  (2007-12-09)
  第一节 龙树菩萨  (2007-12-09)
  第三节 大乘初期的经典  (2007-12-09)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兴起  (2007-12-09)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根源   (2007-12-09)
  第三节 印度的佛教艺术   (2007-12-09)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2007-12-09)
  第一节 王朝的兴替  (2007-12-09)
  第三节 《俱舍论》概述   (2007-12-09)
  第二节 阿毗达磨的发达   (2007-12-08)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