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文集 > 圣严法师 > 印度佛教史
第二节 世亲菩萨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07-12-09 来源:印度佛教史  点击:

唯识学的渊源
自弥勒到无着所完成的唯识学,是以一切种子识为本,即是种子识变现的唯识学;到了世亲的《唯识三十论》,是以三类分别识为本,即是分 别识变现的唯识学。前者是由《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出发,是用种子识不一不异的「不异」之义为根据;后者是再回到《瑜伽师地论》的〈摄抉择分〉,是用种子识不一不异的「不一」之义为根据。这是同一唯识的两大分流。后世讲唯识学者,多用世亲之说,以为世亲才是唯识学的集大成者;无着的一流,在中国,则另成为摄论学派的摄论宗。

故在未讲世亲之前,先介绍唯识的渊源。除了已在第九章第三节《解深密经》的阿赖耶识条下,说到了唯识思想在部派思想中的根据,现在再参考法舫法师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一篇第四、五两章之材料综合分列如下:

(一)三法印是唯识根源:《阿含》圣典的要义不外三法印,三法印即是: 涅盘寂静,实是三观的结果,虽可称为四法印,其实仍是三法印。比照唯识学,「诸行无常」,即是虚妄分别的心、心所法,以及其所变现的诸法。「诸法无 我」,即是由人空法空所显的人无我及法无我义;《阿含经》中虽不分人法二义,实已含此二义。「有漏皆苦、涅盘寂静」,也正是大乘发挥的胜义;大乘的「无住涅盘」亦由「涅盘寂静」开出。

(二)蕴处界是唯识根源:为了解释三法印的意义,《阿含》圣典即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唯识法相的道理,就建立在这蕴、处、界上。 

(三)四《阿含》中的唯心论:例如生死轮回说、业感缘起说,都是以心为造作之主体的。 

(四)唯识学的功用是阐释《阿含经》:《百法论》是释《阿含经》的「诸法无我」义;《五蕴论》是释《阿含经》中的五蕴义;《大乘集论》和《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摄抉择分>后二卷、<摄异门分>及<摄事分>等二十卷,大都是解释《杂阿含经》等的经意的。

世亲及其著述
世亲,就是婆薮盘豆法师,他是无着的胞弟,他的年代约在西元三二至四○○年之间。根据《世亲传》的记载,他先佯装疯狂,潜入罽宾国,学有部论,十二年中听《大婆沙论》数遍,文义已熟之后,即还本土,造成《阿达磨俱舍论》(又作《俱舍论》)三十卷,虽在说明有部的教义,但在若干地方却用经部的教义,补充有部的教义。这在第六章中已经介绍过了。

世亲尚未回入大乘之前,据说着有小乘论很多,《俱舍论》是其中的代表作,同时他也着了一部有名的《七十真实论》,用来攻破数论外道的《僧论》,因此得到阿踰阇(
Ayodhya又译作阿陀)国王 柯罗摩阿秩多(Vikramaditya)的三洛沙金之赏,世亲即将此金分三分,起三寺。后又得到婆罗秩底也(Baladitya新日)王的皈依,并令太子就世亲受戒,王妃出家亦为世亲的弟子。太子即位后,即与其母同请世亲留住阿踰阇国。

当无着晚年时,想到世亲学小破大,心中不安,便遣人由北印富娄沙富罗国(义为丈夫城)到阿踰阇国,请世亲回去,说他病得很重。兄弟相见之后,无着即说:「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恒生诽谤,以此恶业,必永沦恶道。」世亲因此回小向大。当无着殁后,他便广造大乘论书,例如《华严经》、《涅盘经》、《法华经》、《般若经》、《维摩经》、《胜鬘经》等诸大乘经的释论。又造《唯识论》等。八十岁时,寂於阿踰阇国,而且说他:「虽蚊居凡地,理实难思议也。」以上参考《婆薮盘豆法师传》(《大正藏》五○·一九○-一九一页下)。

根据布顿的《佛教史》说,世亲自无着处得到《十地经》及《阿差末经》之后而归大乘,以后至尼泊尔,教化破戒僧辛陀(
Handa)。又研究了《十万颂般若》。

世亲的着作极多,传说有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故有「千部论师」之称。如今传存的,在《日本大正新修藏》收有二十七部,《西藏大藏经》收有三十三部。其重要者有如下的十一种:

(一)《阿达磨俱舍论》(三十卷),玄奘译。真谛别译《阿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二)《唯识三十颂》(一卷),玄奘译。 
(三)《唯识二十论》(一卷),玄奘译。真谛别译《大乘唯识论》(一卷)。般若流支别译《唯识论》(一卷)。 
(四)《佛性论》(四卷),真谛译。 
(五)《摄大乘论释》(十卷),玄奘译。真谛别译《摄大乘论释》(十五卷)。达摩笈多别译《摄大乘论释论》(十卷)。 
(六)《辩中边论》(三卷),玄奘译。真谛别译《中边分别论》(二卷)。 
(七)《十地经论》(十二卷),菩提流支译。 
(八)《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二卷),菩提流支共昙林等译。 
(九)《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一卷),菩提流支译。 
(一)《涅盘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真谛译。 
(一一)《涅盘论》(一卷),达摩菩提译。 

此外尚有《五蕴论》、《百法明门论》、《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如实论》、《金刚般若论》等。
 


世亲的思想
《磨诃止观》卷七,称龙树「作千部论」;《百论序疏》说世亲被「时人呼为千部论主」。这两位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巨人,确有很多相似之处:着述之多,是第一点相似;涉猎之广,是第二点相似;思想庞杂,是第三点相似。如果论到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世亲比龙树尤其当之无愧。正因如此,要想对世亲的思想做系统一贯的整理,也是不易办到的事。

世亲有小乘及大乘的两种立场。在大乘的范围内,又分有好多不同的立场,他对《法华经》、《华严经》、《涅盘经》、《般若经》、《维摩经》、《阿弥陀经》等,均有注释。他对阿赖耶识思想及如来藏思想,都有注释;在阿赖耶及如来藏之间,他虽更重於阿赖耶,但他不像无着那样;因为在无着的论书中,根本没有发现如来藏、本有佛性、常乐我净等的意趣,世亲的《十地经论》及《佛性论》,就明白地在宣扬这些。

因此,木村泰贤将世亲的大乘佛教,分成两大系:1.自无着到世亲系的瑜伽佛 教。2.自如来藏经到世亲系的如来藏佛教。若将此两系来对照汉文世亲论书的译者,那么,玄奘一派是属於瑜伽系,菩提流支、般若流支、真谛等的立场,是属於第二系。
 


《唯识三十论》
现在仅讨论继无着而来的世亲思想,那就是《唯识二十论》及《唯识三十论》(又作《唯识三十颂》)的立场。《唯识三十颂》,则为世亲唯识学的代表作。不过,世亲仅作了《唯识三十颂》,没有亲自为颂作释,后来所谓的唯识十大论师,便是为此三十颂作释的人。中国的《成唯识论》,是玄奘应窥基的请求,将十大论师的释论综合而成。实际上因为玄奘之师戒贤,是护法系的学者,所以,《成唯识论》的内容,也以护法的见解为准;既不能说即是世亲的思想,也不能代表十大论师的思想。

但是,从《唯识三十颂》,仍可见到世亲思想的轮廓。

依照唯识家的分科法,《唯识三十颂》可分为三大纲:唯识相,即头上二十四颂,是对宇宙万有之现象界的说明。唯识性,即第二十五颂,是对一切事相之理性(本体)的说明。唯识位,即末后五颂,是对修行证果之位别程序的说明。在此三大纲目之中,以第一纲的唯识相最要紧。唯识相的说明,主要是在三种能变相。

根据梵文的颂句:「假说种种我及法,是由识转变故有。」在汉译的颂句是:「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大正藏》三一·六○页上)也就是说,宇宙万有的现象界,都是由於识的转变而出现。这识的转变,有三种能变之相:

(一)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 
(二)思量能变--第七末那识。 
(三)了别能变--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 

以一切万法为八个识所变现,八个识有能变现一切万法的功用,所以称八个识为能变识,八识分三类,故称三能变。

异熟,是因与果的时间不同和性质不同的意思。例如在桃树上接了杏树枝,将来成熟了果子,便是异时而熟的时间不同;果子的味道既非原来的桃,亦非原来的杏,便是异类而熟的性质不同。阿赖耶识是众生生死的主体,它能生起一切法,故称为一切种子识,由阿赖耶识而展开根身(人生界)及器世间(物质界)。此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心所(心理活动)相应,心所影响到阿赖耶识的质量变换,即是一切种子识的内容的念念生灭,这生灭转变的情形,犹如瀑布的水流,粗视之好像一匹不动的白布挂在山壁上,然细究之,它的内容却 是瞬息不停地在变换相续。由心所影响第八识时,即成为它的种子(因),由种子而变为现象时,即成为它的现行(果),这因果的关系是异时而熟或异类而熟,故称为异熟能变。

思量,是思虑及量度之意。第七识常恒地思量第八识而计度为我,依第八识、缘第八识、执持第八识为我,所以生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称为思量能变。

前六识以意识为主而各各了别粗显之境象,故名为了别境识。第六意识统一眼等前五识而与许多的心所相应,例如日常所现起的种种心理活动,即为此了别境识的范围,故称为了别能变。

明白了一切现象界,皆由八识的转变分别而起,便知其非为真有,故称为一切法皆是唯识现。这就是阿赖耶识缘起的唯识观,也即是以三类分别识为本而变现的唯识学。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第三节 印度的近代佛教  (2007-12-10)
  第二节 密教的兴亡   (2007-12-10)
  第一节 密教的渊源  (2007-12-10)
  第三节 佛教与外道的交涉  (2007-12-10)
  第二节 伐弹那王朝的佛教   (2007-12-10)
  第一节 笈多王朝的佛教  (2007-12-10)
  第三节 世亲以后的诸论师   (2007-12-09)
  第一节 无着菩萨  (2007-12-09)
  第三节 龙树以后的大乘经典  (2007-12-09)
  第二节 龙树的后继者  (2007-12-09)
  第一节 龙树菩萨  (2007-12-09)
  第三节 大乘初期的经典  (2007-12-09)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兴起  (2007-12-09)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根源   (2007-12-09)
  第三节 印度的佛教艺术   (2007-12-09)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佛教   (2007-12-09)
  第一节 王朝的兴替  (2007-12-09)
  第三节 《俱舍论》概述   (2007-12-09)
  第二节 阿毗达磨的发达   (2007-12-08)
  第一节 两个根本部派  (2007-12-07)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