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时事动态目录 本地新闻 海外动态 本地活动 本地报导 专题评论 本地专访


 搜索。。。
 
 时事动态最新
·《大手牵小手》 两天一夜亲子户外营
·2022年竺摩长老110冥诞纪念弘法大会
·沙登佛教会2022年供僧大会
·吉打佛学院办 青少年佛教团康成长营
·观音寺善法学堂 第8届捐血🩸运动
 
 时事动态热点
·东禅寺举办 平安灯会暨花艺展
·真佛宗是附佛邪教 七大佛团列六不法举证
·他们真的很奇怪
·少年耶喜喇嘛还俗了
·马佛青总会举办 《全国佛青之友领袖培训营》

 

首页 > 时势动态 > 专题评论
世纪回眸——巴米扬大佛
专访/整理:刘庆伦;图:王志宏、郭宏东 发布时间:2007-12-14 来源:第35期《慈悲》2001年  点击:


心道法师:相依相存同一时空

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罔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毁炸举世闻名的两尊巴米扬立式大佛像,造成人类文明无法挽回的损失,全球同声惋叹。

“尊重每一个信仰、包容每一个族群、博爱每一个生命”是心道法师创办世界宗教博物馆秉持的理念,针对阿富汗佛像被毁事件,师父别有一番见解——

“虽然曾串联回教最高组织——回教联盟领袖欧贝德及欧、美、印度等国,向阿富汗表达停止摧毁宗教文物的决心,但最后还是听到了令人相当遗憾的结果。
   
这两尊巨型佛像不仅在佛教流传史有重大的象征意义,更是人类文明史上极稀有珍贵的文物,站在保存宗教文化古迹的立场上,不但不应该破坏,反而应该善加保存。
   
请问师父,我们可以从阿富汗佛像被毁的整件事件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伊斯兰’在阿拉伯文的原意是和平、顺从之意,古兰经也指出人类彼此应像兄弟一般相处,这都和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尊重每一个族群、包容每一个信仰、博爱每一个生命”不谋而合。所以宗教最重要的就是带给大家心灵安定,让人类感受到“爱”,宗教和宗教在一起就是创造最大的爱,共同为我们生存的地球付出关心。
   
宗教感性的时候就会发生冲突,残忍得不得了;理性的时候就会和谐、散发出爱心。所以我希望将在今年11月9日开馆的世界宗教博物馆能够让大家知道,认同彼此的宗教是有利于人类的,不应该消灭彼此,而是相依相存在同一个时空,这样才能创造出爱与和平的世界。”

目前担任联合国“千禧年宗教及精神领袖世界和平高峰会”(Millennium World Peace Summit of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s)秘书长巴瓦·金先生(Bawa Jain)一行于四月十五日下午飞抵台北,进行为期四天的台湾访问活动。
   
获联合国和平会议顾问
   
巴瓦·金下机后直接前往台北世贸国际会议厅,参加世界宗教博物馆开馆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致词。会中,巴瓦·金强调,心道法师创办世界宗教博物馆尊重、包容、博爱的理念正是目前国际视听中普世的价值观,也是全人类的福音:“所有伟大的人物都是在别人都不想做的时候,做了应该做的事。”

他认为心道法师愿意在十年前开始默默耕耘“尊重每一个信仰、包容每一个族群、博爱每一个生命”这等超越宗教藩篱的理念,以现在的大潮流看来,确实是先知灼见,更是值得被宣扬的实例,他个人则非常乐意协助开馆计划,并积极参与这份理想的实践,因为宗博是培养“爱”的场所,提共了世人能够从中体认到各宗教爱与慈悲的精神和理念,那么世界就会充满爱与和平,而非冲突与仇恨。他也诚挚的请求心道法师能够跟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努力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奉献。

巴瓦·金除了在会员大会中颁发“千禧年宗教及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Millennium World Peace Summi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谘询委员证书予心道法师,更共同拓下和平大手印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爱与和平的见证人,也藉这个机会与心道法师共同公布世界宗教博物馆于今年十一月九日正式开馆的喜讯。巴瓦·金在十八日将与心道法师共同前往日本,宣布成立一维护全球宗教古迹文物的委员会,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行动,也是最近阿富汗毁佛像事件引发的全球宗教界的直接回应。

李怀民:佛像的艺术与精神内涵

阿富汗的千年大佛虽已毁於炮火,但它永远以最优美的型态伫立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对于目睹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虽没有办法接受人类的文化资产被无知的政权、不了解的人们给轻易毁去,但是我们所更应该思考如何让人们了解佛像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如此才能避免另一次文化浩劫的发生。
   
佛像经历各时代的发展,融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与工艺艺术,呈现出多元的庄严造型,从古印度犍陀罗时期的写实到梵衍那的石雕风格,自丝路再由中亚进入中国,诸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宗教文化资产,在一个个人文荟萃的地区,开凿出旷古铄金、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与佛教的辉煌岁月,也带领著後世的人们进入一个前所未见的精神与生命的新领域之中。

佛像的精神意义
  
 一个文化的产生,是经历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是数千年的缓慢发展,期间或许因为无法赶上时代进步的速度,而逐渐走向凋零消逝的命运;或许会被外力所同化、取代;也会融人不同时期的各种不同文化元素。就像古今佛教文化的诞生,都是在佛教传布的过程中,带来新的佛教思想并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後,互相的吸收融合而产生出多面向、混合型的新佛教文化型态,同时具备有原来的面貌,又同时揉合出截然不同的有机生命,也在佛教传播路径上留下诸多灿烂的文化资产。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流动的、更是涵藏了人们最高的精神意识,彼此交互下碰撞出炫目的火光。佛像也具有如同文化一般的性格,依照诸佛菩萨的完满形象所塑造的佛像与雕刻作品,除了是代表着佛菩萨在世间抚慰众生的精神意义之外,更是指引著人们向佛陀境界前行的指标。

左图:大佛脸部原来之景象(左)与炸毁后(中)的特写对照。被炸毁后的佛龛(右),原释迦牟尼佛像已荡然无存。

台湾艺术学院的陈亦恺教授与鹿野苑艺术工作室的吴文成先生,在谈到佛像精神意义时均认为:“佛像其实并不只是泥塑、石雕而成的神只而已,它更有着深层的精神与艺术意涵于其中,这些是队佛教传人中国时就已经存在的。”

当我们凝视着佛像的双目,可以看到它正半张着双眼低头俯视着世间的众生,这就已经超越了造像本身的型态,因为我们已经跳脱了佛像的形体,进入了它的精神内涵当中。吴文成表示,虽然大家在佛前上香祈求时,看到的都是同一尊佛像,但是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当然这也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但是当人从心里生出对佛像的景仰与孺慕时,其实就已经与佛菩萨产生了共鸣,在这时佛像已经不局限在佛像本身,而呈与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见,外在的型态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于佛像的感动以及生命的连接。

艺术史观的佛像艺术

或许有人会说,佛教中的思想不是强调一切万物皆空吗?佛陀也一直对信徒讲说不要著相,那为什么要执着于佛像的相好庄严呢?关于这点陈亦恺与吴文成异口同声的表示,其实这是人们对于佛教的精神没有全盘的了解所作出的判断,就像这次阿富汗毁佛像事件也是如此,因为对佛教的误解与对佛像艺术精神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片面的作出摧毁人类世界资产的决定,到头来损失的还是人类。

陈亦恺也说,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佛教艺术会有遭到破坏或误解的情况,多半是因为人们对於佛教精神的不了解,这种情况就好比一块玉,在没有被人发现并加以琢磨之前,它的外表是被一层璞包裹住的,就像是在路边的一块普通石头,很容易就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东西,就算被丢弃也无所谓,但是当它变成一块玉之后,大家都了解它的价值与意义,那么就不会再发生破坏的情形了。这个比喻正告诉我们,其实不管是面对宗教的问题或是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当彼此之间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对方在意识型态深层的精神内涵,那么在看待彼此时都会将对方视为路边的石头一般,不会加以珍惜,自然的破坏也就有了一个最合理的藉口。
   
从文化教育着手出发

“其实,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在教育上。”陈亦恺语重心长的说到,对从事艺术教育与研究工作的人来说,看到大佛雕像遭到破坏,心中总是有着不舍与难过。

他与吴文成举了一个例子说到,佛有三十二相,所以佛像所代表的是一个圆满的造型,就像佛像头顶的肉髻相代表的是佛的智慧圆满,在塑造时便会将这三十二相具体化,这三十二相表现在佛像雕塑上的,是与一般人的长相是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佛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以最圆满的法象示现众生,让众生看到佛像能心生欢喜,进一步的前来亲近佛、进入佛陀的精神世界里。所以佛像除雕塑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一个作为接引信众更深入了解佛的精神的重要目标,当这个目标达成后,剩下的就是与佛的直接沟通,而不是一昧的执着在佛像本身,这些是要透过教导才能让信众真正明白它的意涵的。

右图:洞中或可发现片断的彩绘佛教壁画,但脸孔几乎全被毁损。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