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时事动态目录 本地新闻 海外动态 本地活动 本地报导 专题评论 本地专访


 搜索。。。
 
 时事动态最新
·《大手牵小手》 两天一夜亲子户外营
·2022年竺摩长老110冥诞纪念弘法大会
·沙登佛教会2022年供僧大会
·吉打佛学院办 青少年佛教团康成长营
·观音寺善法学堂 第8届捐血🩸运动
 
 时事动态热点
·东禅寺举办 平安灯会暨花艺展
·真佛宗是附佛邪教 七大佛团列六不法举证
·他们真的很奇怪
·少年耶喜喇嘛还俗了
·马佛青总会举办 《全国佛青之友领袖培训营》

 

首页 > 时势动态 > 专题评论
宽恕与报复 孰能化解暴力?
温金柯 发布时间:2011-06-17 来源:南洋商报  点击:

月前奥萨马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被美军杀死的消息震撼全球。对于美军的报复行为,坊间有各种意见。

特整理台湾佛教学者温金柯居士两篇有关“修复式正义”与“报复式正义”的看法……

1.佛教对宽恕的态度——释“忍辱”

(作者应朋友陈文珊老师之邀写此文。)

“修复式正义”的要旨是宽恕。诚如南非图图主教所说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在揭露过去的不公义的同时,必须有宽恕;他认为“受害者若一直怀着怨恨,就可能变成自己所憎恨的东西。”因此,修复式正义的要旨不在于以“报复”来“回复正义”,而在于以宽恕来修复关系,重建正义。

佛教也有深刻的宽恕精神。从“基本德目”来看,声闻佛教的“戒定慧”三学,到大乘佛教开展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慧智。“宽恕”摄属于“忍辱”,是菩萨“六波罗蜜”之一。

在这样的说明中,呈现几个层次的理趣,反映了佛教伦理抉择的性格。首先,从最初浅的层次来看,贪嫉、瞋恚会给自己带来无量的痛苦,因此佛弟子学习不以贪嫉、瞋恚对待众生。这是在因果业报信仰下的理性抉择。

宽恕极致是忍辱

其次,当遭遇到他人出于贪嫉、瞋恚而对待我时,菩萨也不以贪嫉、瞋恚对待众生,这就是“忍辱”。这是把这一理性抉择放置到极限的情境中,仍然如此抉择的表示,换言之,“宽恕”的极致就是“忍辱”。

第三、忍力能够生起福德,菩萨以此福德回过头来济护众生,使伤害者也能免于贪嫉、瞋恚的伤害,而得到保护。

最后,忍辱之行是以诸佛为典范,为成就菩提而如是行。

换言之,佛教是从“终极关怀”的角度出发,而思惟“宽恕”,并将宽恕的实践推到更为极限的处境,而以“忍辱”一词来表达。

忍辱是觉悟的表现

就佛教来说,忍辱就是佛陀之觉悟的表现。“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此中所说的“未来”真正的意思应该指的是“能够安居其间”。

事实上,如果没有宽恕,这个世界就变得难以安居了。

而人在这个充满是非恩怨的世界之所以能够宽恕,若有“至高者”作为人的尺度,则比较容易到达。

2.报复或修复:佛教对于两种正义的反思

(作者应陈文珊老师之邀写的稿子。写完后,传来奥萨马被杀之事,令作者更礼敬佛陀教导之可贵。)

在犯罪学领域提出的“修复式正义”的策略,是相对于过去的“报复式正义”而提出的。佛教的三世因果的信仰,《长阿含·弊宿经》表述为:“有他世、有更生、有恶善报”;“有恶善报”这一命题,似乎隐含着“报复式正义”所采用的逻辑。但是,在《八大人觉经》叙述的觉悟者持守的信念中,又有“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一类比较符应于“修复式正义”的观念。这两种逻辑在佛教教义中如何思考,是一个可以辨明的课题。

“有善恶报”在佛经中表述为客观的律则,如《长阿含·弊宿经》说:“诸有杀生、盗窃、邪淫、两舌、恶口……身坏命终、皆入地狱。”换言之,恶行引致苦报。

在佛教的地狱说中,前世加诸别人的种种血腥恶行,会一再地回到自己的身上,直到报尽才能离开。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其中的逻辑是报复式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佛说立世阿毗昙论》所说地狱中的第一个“更生地狱”,却是彼此结怨报复的人投生的。在这个地狱中,一切皆铁,昼夜烧然。其中的罪人,不但有狱卒不断的砍杀他们,让他们痛苦的暂时死去,被狱卒掷去之后,冷风吹之还活;而且这些罪人复活之后,自己的手爪又坚利如剑,与其同类互起怨心,回忆过去的仇怨,又互相砍杀。“是地狱人受如此相害上上品苦,难可堪忍,极坚极强,最为痛辣,乃至恶业受用未尽,求死不得。”

相信报应不主张报复

由此可见,佛教地狱说中呈现的“报复”具有双重性:一是前生的恶业会以来世的地狱之苦作为报复,二是自己执行报复的却会受地狱之苦。因此,可以简要地说,佛教相信“报应”但是不主张“报复”。

人与人之间的仇怨相征、矛盾冲突如何化解?《起世因本经》说到帝释天与阿修罗经常彼此争斗,佛陀本生为帝释天王时,向阿修罗王要求比赛智慧来决胜负。阿修罗王的立论是:智者应该好好的打击愚蠢的人,以结束其愚昧。帝释天则回应以:“我明见此事,不欲共痴同。愚者自起瞋,智者谁与诤?”阿修罗王同意帝释所说,但是认为智者的忍让,会被以为是畏惧。帝释又回应说:忍让,能够自己与对方都能离于畏惧,这才是彼此都有利益的作法。愚者只有愚痴之力,智者的忍力才能达到真正的胜利。随后,他们得到的共识是:帝释的立论能够在生死轮回中,患厌生死,远离生死,成就正觉,得证涅槃;而阿修罗的立论,只能增进仇怨,长养生死,贪著诸欲,无求寂静寂灭之行,因此帝释得胜。

在《起世因本经斗战品》的这则本生故事,喻示的是,在生死轮回中,彼此仇怨报复,是愚者相互伤害,以致不断轮回受苦报的原因;而不与愚者同一见识,而以忍力谋求彼此皆得利益,乃是离于轮回之苦的契机。

自他互利的忍让

“报复式正义”是客观的律则,是人应当敬畏,而使自己远离于恶;以忍让求自他互利为目标的“修复式正义”,则是智者的抉择。它事实也是敬畏“报复式正义”这一客观律则的结果。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