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时事动态目录 本地新闻 海外动态 本地活动 本地报导 专题评论 本地专访


 搜索。。。
 
 时事动态最新
·《大手牵小手》 两天一夜亲子户外营
·2022年竺摩长老110冥诞纪念弘法大会
·沙登佛教会2022年供僧大会
·吉打佛学院办 青少年佛教团康成长营
·观音寺善法学堂 第8届捐血🩸运动
 
 时事动态热点
·东禅寺举办 平安灯会暨花艺展
·真佛宗是附佛邪教 七大佛团列六不法举证
·他们真的很奇怪
·少年耶喜喇嘛还俗了
·马佛青总会举办 《全国佛青之友领袖培训营》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专访
10年耕耘 但盼人间有福报 福报满人间
 发布时间:2010-03-30 来源:星洲日报  点击:

十年前,社长戚舜琴与两位好友陈和锦和叶秋红一起创办《福报》,在搞杂志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障碍,看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时,逐渐明白顺缘和逆缘两种增上缘。

        戚舜琴:“当年,在大马市场上是没有佛教刊物的,只有道场的会讯,佛教内容不广,只能学到那间道场某个法门。我们三人每次出席佛教盛事,法师讲经说法后,却没有文字记载会觉得很可惜,于是经过多次商讨研究后,希望出版一本完全中立而无宗教派的佛教刊物。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很单纯,没有太多的顾虑,因缘来了就做,于是就这样办起来了。

        我的丈夫曾给我忠告:共同热忱只是一个起步的推动,共同理念却需要共事一段日子后才能证明。人总是要尝试,才知道路要怎么走,如果我们真的办得不好,就停下不办,没有想到一办就办了10年。

        《福报》出版初期,我甚少参与编务工作,尔后因缘改变,我开始全情投入出版工作,与同事们一起策划杂志内容、编排版面,有时随他们出外采访,累积经验。开拓市场,也是自己一手包办,包括打电话、找代理商、自己送书到全马各地甚至到新加坡,为了办杂志,特地换了一辆大车,载更多本杂志,走进书店,素食馆等,让更多人接触《福报》。

        总编辑和主编都是文化人,是一支好笔,所以在文字和编版方面,我没有太多顾虑,反倒是,我自己对杂志编版完全没有概念,我只有不断学习,亲近善知识。

        我很享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当一位学生,很享受学校生活;投入歌唱生涯,很享受这一份职业,但不会把自己当歌星看待;结婚后淡出歌坛,很投入当一位家庭主妇。活在当下,做好每一份差事。办杂志,不会认为这是一份苦差,觉得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体会每一个阶段的收获。

福报长养菩提心 
        2003年,总编辑陈和锦因心脏病突发,送院不治往生。许多人揣测《福报》的前景,开始议论纷纷,会不会因此而画上句点?办杂志之路,虽然难走,但走过这么多日子,我学到不少,广结了很多善缘,一切好坏因缘是我的考验和学习机会,我决定继续走下去。后来,邀请妙赞法师担任编辑顾问,给我很多鼓励和提点,以不同角度思维问题。

        有时候,法师不经意的开示,我会回家反复思考,可以体会佛法的珍贵。办杂志,可以让我体会到佛法无处不在,比方说2008年奥运会开幕典礼,只是一只舞蹈都可蕴含佛法,于是与同事们商量,作为杂志下一期的主题。

        办《福报》的确办得很辛苦,没有想到盈利的多寡,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贡献,但求不亏损即可。前三年,没有盈利,一直亏损,不过后来增加了更多杂志元素,销路开始增长,才能维持至今。每一期的《福报》诞生,如同等待孩子出世,以喜悦心情迎接新生儿,握在手中的成品,有说不完的安慰。

        命名《福报》  ,因为福报是一个基础,福慧双修,没有福报的基础,就像一颗好的种子但没有好的田园,没有办法发芽,福报长养菩提心呀!”

        编辑顾问妙赞法师,于2003年,应戚舜琴的邀约,希望助《福报》一臂之力,当时刚回国的她,对大马时事甚为陌生,想要推却,不过社长的殷切请托,她唯有答应暂任。

        妙赞法师:
        当初学佛后,我就离开大马了,对大马佛教界可说是不认识的,全靠《福报》职员们协助,让我认识不少本国的法师和编务工作。

        我的工作主要与编采团队一起策划一整年的专题和审稿,本身是出家众,可以了解文句的运用,是否传达正确的讯息。

        要找一个佛教主题真的不简单,必须靠平时经验的累积。比方说,我们在听一位法师讲经说法,不只是听他的佛法义理部分,而是学习听出他的生活和领悟,我们自觉自己虽然常听佛法,但缺乏了实践,然而我们看到这位法师不仅会说而且能够实践他所说的,我们可以从这一方面延伸,作为我们发挥的主题呈现给大家。

        一篇文章,字数不一定要多,最重要留下深刻印象,就如一个厨师,做了100道菜肴,只要有人记得其中一道的味道,那位厨师就感到很有成就感。办杂志的概念,就是不要给人家吃得太饱,不要把所有好的材料端上,过饱会呕吐,给对方吃七分饱即可,让他意犹未尽,非常怀念那一餐。

       如果这一期的杂志内容不能满汉全席,就来一碟蛋炒饭,炒冷饭也要炒得好味道;即使一碟青菜豆腐,配一碗清粥,加一点盐巴,味道还是不错的,就是不要让人觉得寒酸。办杂志也是如此,不让读者看到死撑出来的内容,没有材料的东西,最重要用心做,有些清茶淡饭,隔夜饭依然觉得好味,因为我们是用欢喜心来做。尽量把简单的东西用真心呈现’给读者感觉到这是做出来的。

        《福报》季刊没有佛教组织的色彩,因此可以多方面报道;我们不能与月刊比较,我们欠缺的是速度,不能与时并进,及时报道,唯有着手在深度和广度的报道,还是可以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大马华人社会很缺乏一支笔,社会可以很容易训练一位工程师,但训练一支笔却是很难,可能在工资上达不到理想的要求,不过可以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人生价值又是什么。大马佛教界如何建设文字基石,让更多人受益,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栽培人才。

        很多时候,以口说弘法,说了就没有;以科技录制光碟,感觉是“无情说法”,不真实。然而文字的弘法,可以让人感到文字力量的存在,文字的力道,不仅是看到文字上表面的层次,而是有深入的思维。而且佛教笔耕可以延续佛教的法脉。

无常在对我微笑      
        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万一《福报》真的跑不下去,我们也不需要执着、死撑;未来的因缘如何我们不知道,只好把握现在。

        “无常在对我微笑”我常以这一句话警惕自己,如果超越自己能够支撑的能力,就不要勉强,因为勉强就是痛苦。我们做的是人间的事情,人世间的文教工作;没有学佛的自己,会执着于利益,有学佛的自己会觉得现在做的是一个理想,是一个愿力,这是自己发誓要做的事情,以自己的才智认识世间一切事物的现象,了解佛法再运用佛法,并会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情。

        一个人如果没有愿力,就很难走下去,很难做出成果。有愿力、有愿心的人获得菩萨加持,看到自己的心力所在,不会辜负自己。

        如果真的做不到,就是自己的福德因缘不够,唯有放下(很自在解脱),自己曾努力过,真的不行,只有选择放下,这是一种学习。没有努力过就说不做,那是放弃,选择放弃很容易,但在放弃当儿,我们身边的人会感到很失望,放弃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改变,我们一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主编吴慧斌,曾是《福报》的实习生,后来成为第一位正式上班的职员,经常跟随陈和锦与叶秋红到处采访,累积经验。从少女到少妇阶段,她一直伴随着《福报》成长。

        吴慧斌:筹备《福报》第三期时,我就在这间杂志社开始实习了,当时,除了总编辑、社长和主编全职之外,就没有其他职员,后来我被正式受聘,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刚开始,我对佛教只是一知半解,必须要找寻很多相关资料才能完成稿件,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课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有时,在现场访问时,不知要问什么问题,唯有亲近法师和善知识,累积佛教知识。

        大马人民购买佛教杂志的风气的确不盛,价钱不昂贵,就是甚少人问津,他们希望索取免费的佛教杂志,却没有看到真正价值的存在,反之愿意把钱投资在八卦杂志上。

        《福报》的定位是家庭佛教杂志,内容生活化,没有使用太多名相,让读者容易理解。对我们来说,佛法可以通过多个方面传达,如果一味搬弄佛学名相,读者范围只能锁定在知识分子,对于家庭主妇来说’她们会读得非常吃力。我们会找一些题材,用浅白文字传达佛法。

        对于佛法的认识,我们没有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我们设定一些篇章,邀请法师特别深入解释佛法,有些读者觉得很深,有些则觉得很受用,见仁见智,无论如何,是加深对佛法认识的途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早期的佛教杂志排版都是黑白色的,比较传统,《福报》出炉,给人的感觉是排版设计花俏,犹如时尚杂志。这可以慢慢让读者跳出传统的框框,接受全新的佛教杂志。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峇眼色海暹佛庙水花四溅 法师:净身消业障添福报  (2009-04-13)
  陈碧霞:福报是真实的面对人生的苦痛  (2009-04-10)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