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时事动态目录 本地新闻 海外动态 本地活动 本地报导 专题评论 本地专访


 搜索。。。
 
 时事动态最新
·《大手牵小手》 两天一夜亲子户外营
·2022年竺摩长老110冥诞纪念弘法大会
·沙登佛教会2022年供僧大会
·吉打佛学院办 青少年佛教团康成长营
·观音寺善法学堂 第8届捐血🩸运动
 
 时事动态热点
·东禅寺举办 平安灯会暨花艺展
·真佛宗是附佛邪教 七大佛团列六不法举证
·他们真的很奇怪
·少年耶喜喇嘛还俗了
·马佛青总会举办 《全国佛青之友领袖培训营》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专访
传闻法师VS骆毓芝:非思量一切顺心 太理性失去真我 太感性滥用真心
 发布时间:2009-01-24 来源:《福报》第20期   点击:

心灵对象:传闻法师(传)  骆毓芝(芝) 
主持:陈和锦(陈)   

传闻法师:1986年於台湾中国佛教研究院大专部深造,1988年依广馀长老座下剃度,并出任吉隆坡鹤鸣禅寺当家。
骆毓芝:曾於香港理工大学担任高级讲师多年,现为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经常受邀担任创意思维以及体能训练课程的讲师。
 

陈:我们往往很轻易的将一个人以二分法归类成理性或感性。当一个人计划性很强、擅於逻辑思考、很注重理论,我们会形容他是理性的人;而一个做事只凭感觉、很随心所欲,又富有创造力、感情容易流露的人,我们则说他是感性的人。
  
常人说学佛要理性,但是太理性,便觉得人格格不入,因为太懂得分析问题了,好像什么都看得

比人清楚;也有人说感性者学佛,是超越了精神层面,但也因此面对无法溶入现实生活的窘境。

许多人都希望能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怎么样才算是达到平衡点?

芝:每个人都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不同的是每个人的理性和感性所占的成份不同。我年轻的时候是比较感性的,很多时候做事都没有经过反覆的思考,很直接、很随性的想到要做就做。後来踏入社会工作之後,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工作上也需要我很理性的去分析、组织、安排、实行。为了应生活环境,我的感性成份就慢慢的削减了。
  
後来学了禅修,我更清楚看到自己在理性和感性中的挣扎。比如说,我是一个慷慨布施的人,但却会生起另一个念头:若我捐出这笔钱,那麽今年我的中心的经费就会减少了。或是看到一个疲惫的年轻人,第一个念头是「他很累,我该如何帮他」,分析後就变成「我的年纪这么大,为什么我能够有这样的心力而他却没有呢?」太过理性会一直分析问题,一分析就不慈悲了,会对对方有要求。
  
当初的念头是好的,但可惜我不能放下。往往经过分析後,我的初心就打折扣了,不像以前一有感动或同情的念头就马上行动。我发现我在挣扎,後来慢慢的我学习不要顾虑这么多。因为思考多了,加上层层分析,背跄歉稣嫖揖筒患?恕U娌牙

陈:有些人是宁可糊涂,不愿意日子过得太理性,因他发现『越清楚事情真相就越痛苦』,不知法师对这心态又有何看法? 

传:昨天我翻阅一本EQ的书,书中提到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佛陀和耶苏,都以感性的语言来吸引信众。我很奇怪,因为一般上我们都说他的理性与感性是平衡的。我们认为太过感性是不对的,那么佛陀为何是感性的呢?因为佛陀的感性是很正确的。感性必须有理性的引导,佛陀集合了正确的知见,所发出来的感性就很正确。
  
『越清楚就越痛苦』是因为有不正确的理性。很多人会感得『道理如此,但我做不到』,对自己或对他人要求过高,所以就感到痛苦。其实初学佛者做不到佛陀所要求的是正常的。要将所学的道理付诸於行动需要一段时间练习,毕竟我们过去的习气很重,要一时之间改过来是很难的。

陈:世人对理性和感性有不同的诠释,像有人将学理工的判为理性,学艺术的视为感性。在西方又有些学说是以左右脑的运用来作出分析。 

芝:西方学者认为左脑控制语言、思考、程序感、时间感、空间感等。运用左脑较多的人思考程序及组织能力很强,善於用逻辑来分析事情,对事情的因果也比较有概念,擅长数学等科目。
  
右脑控制的是图像。右脑较活跃者很有观象能力,当他看到『吃茶』这两个字时,脑海就会浮现

吃茶的人是谁、茶杯是什么颜色等,把平面化为立体。右脑的功能远超过左脑。右脑很强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件事。
  
还有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一般上担任导演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才能,因为他在同一时间需要思考演员的表演、灯光、背景、音乐的配合。
  
陈:禅修是否也是在开发右脑?

传:对。禅修是最容易开发右脑的。不限於观想,诵经、拜佛、打坐都一样可以,原则是在禅修时要将妄念停息下来。如果诵经时又分心想要了解经义就不能达到宁静一心的状况。因为不断的禅修,所以我对这点有很深的体会。
  
一般上我们认为不思考就是在浪费生命,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好好利用头脑,害怕不思考脑经会迟钝,会得老人痴呆症。其实这些是错误的观念。通过禅修,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常常胡思乱想、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越平静,就会有更多的灵感。我们不必费力去想该怎么做,自然会有灵感知道如何处理。
  
若我们能时时保持清明的心,就是进入一种无须思考的境界,禅宗曹洞用的名词是『非思量』。在这境界里,理性和感性是平衡的,因为没有『我』的主观意识存在,就会顺着当下的因缘去面对、处理事情。
  
『非』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头生起时不分析、不执着,心好像一面镜子。训练久後力量就很强,该做什么就会去做。

 陈:很多人认为感性的人就是很主观、很情绪化:理性的人则很客观,甚至有些无情,我们是否能超越这两个极端呢?

传:超越不是两者都不要,而是一种平衡。要超越理性和感性需要不断的训练,但非刻意的训练,而是通过禅修的法门。在禅修时坐只是坐,不求得到什么东西、达到什么境界,训练久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达到非思量的状况时,就超越理性或感性啦!这是不简单的,一般人只是偶而可以达到吧了。

在非思量状况,看一切事都是很顺眼的。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超出范围的事会直接说做不到,不像平时有些人会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或觉得做不到会没面子而不敢说不。这是一种直心的状况,依循着缘起法则,因缘具足就可以做到,因缘不足就不行,没有丝毫隐瞒。一般上我们会掩饰自己,为了面子包装自己,所以烦恼越来越多。

 陈:平衡之道不容易,却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请两位来作最後的补充。

传:通常去上佛学班的人是很理性的,去诵经拜忏的人是很感性的。感性的人一提到布施就做得很欢喜,没有考虑那么多。可是叫他们来上佛学班他们又不要。帮忙没问题,但是不想分析思考。理性的人佛理懂得很多,甚至可以讲课,可是要他布施却未必做得到。

偏激的念经拜者在遇到问题时会感觉佛法没有帮助,「拜佛佛都没有跟我讲话,去问神还会有个答案。」这类人比较喜欢用感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买是治标不治本。而理性的人在问题产生时用不上佛法是因为只停留在理论而没有实践,不知如何运用。觉得身为弘法人员,懂这么多却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对佛法很失望,认为佛法不够究竟。
  
遇到问题时要以平常心看待。因为我们还是凡夫,有问题是很正常的,成佛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步登天嘛。就连出家众都还是会有习气,若没有正确的知见,我们就会对佛法感到失望。

其实人一定要有逆境才能突破,但现代人要修行不容易,太多东西放不下,舍不得。

芝:我很赞同法师的话。学佛要有成就单靠禅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正知见。我精进的方式是阅读经典,禅修,再读经,再禅修。如此反覆进行,会发现同一段经文在相隔一段日子後重读,领悟是不一样的,因为心境的不同。禅修也使我比较专心,所以读经与禅修需双管齐下。 

陈:谢谢两位抒发的高见,佛陀说要走中道,其实理性和感性是一体两面。所以不要一味偏执於理性或感性,一定要找回我们的本性,一定要设法证得佛性。当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时,也就是智慧与慈悲的圆满了。详文见《福报》第20期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传闻法师指佛教徒 须在人群中行菩萨  (2002-02-25)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