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时事动态目录 本地新闻 海外动态 本地活动 本地报导 专题评论 本地专访


 搜索。。。
 
 时事动态最新
·《大手牵小手》 两天一夜亲子户外营
·2022年竺摩长老110冥诞纪念弘法大会
·沙登佛教会2022年供僧大会
·吉打佛学院办 青少年佛教团康成长营
·观音寺善法学堂 第8届捐血🩸运动
 
 时事动态热点
·东禅寺举办 平安灯会暨花艺展
·真佛宗是附佛邪教 七大佛团列六不法举证
·他们真的很奇怪
·少年耶喜喇嘛还俗了
·马佛青总会举办 《全国佛青之友领袖培训营》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专访
静相法师VS游祥洲:转浊世成净土 菩提心、大悲心、方便智
 发布时间:2009-01-24 来源:《福报》第30期   点击:

心灵对象:静相法师(静)  游祥洲博士(游) 
主持:黄俊达(黄) 
 

静相法师:泰国法政大学法律研究所肄业,依止菩提乐尊者出家,曾於泰国东北部创立修行村,目前旅合从事翻译及促进中泰佛教交流工作。

游祥洲博士:中国文化大学哲学博士,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佛教弘誓学院研究部教师、世界佛教友谊会执行理事及中华佛教居士会常务理事。以《大智度论》之研究与教学而蜚声教界。
  

 黄:20世纪之後,许多佛教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或『入世佛教』。游祥洲博士曾就『入世佛教』作出研究,请博士谈谈入世佛教之理念。

游:佛教的内涵包括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僧团的建立是出世的趋向,所谓『出家』,『家』代表社会、世俗。从社会原本的秩序、人际关系、拥有的财物等等『走出去』,叫『出家』。佛陀在成立僧团後的第一个结夏安居圆满曰,对弟子说:「为了众生的善根,你们走
出去吧!』

 结夏安居是出世的修行,要僧众走向社会大众则是入世的关怀,出世与入世平衡是僧团运作重要模武。
  
进入20世纪,我们进一步把西方净土的思想与五浊恶世融合为一,让净土思想在人间实现。
  
人间净土的思想源自早期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及而後印顺导师提倡的『人间佛教』。
  
早期的佛教在中国以为死人佛事为主,当中国文化界引发『人生观之论战』之课题时,有人认为佛教什么都讲,就是不讲人生观;佛教只关心死人,只能讲『死人观』。太虚大师领悟到佛教是讲人生、重人生的宗教,因而发表了文章《佛教的人生观》,提倡『人生佛教』。
  
印顺导师在研究经典时更发现,《阿含经》中记载得非常清楚:「诸佛皆出自人间。」说明我们不需要走神仙之道,因为成佛最大的优势、最有利的条件只有在人间才能够实现。

  

黄:人间净土的成立,有哪些主要的因素?

游:人间净土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没有一定的模式,因为一个人的天堂或许是另一人的地狱。
  
我觉得,人间净土的因素离不开三个精神:菩提心、大悲心、方便智。方便智是让理想社区保存其修学上的纯洁性的有效方法。就制定戒律而言,从前佛陀制戒是随着一些因缘的发生,经过讨论,得到每个人的同意才实行。然而,我们这个时代与佛陀时代有很大差异,不同地方、不同僧团,需要有不同的规范。因此定下新的规范需要非常大的方便智:如何了解原有戒律的内涵、意义、制定的因缘,把精神保留下来,再修改为适合我们现在生活的规律。比如,依照戒律应是比丘尼向比丘顶礼,但在梅村,每年新年,在一行禅师的带领下,比丘及比丘尼(包括刚出家的)会互相顶礼:『祝你们新年快乐,感谢你们在过去一年,帮助我们持戒。因为你们的尊重、保护,我们可以把戒律持好。』
 
一行禅师这种轻松、快乐、不著痕迹的方式,改变了传统,创造了新的规范。虽然没有写成戒条,但若以後所有一行禅师传承的道场都这么做,那就形成一个新的条规了。
  
另外,在梅村有一条上网戒: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但必须两人一起,以便互相监督、提醒、保护,免受不良资讯的影响。
  
改变需要智慧,一行禅师在推动佛理的现代化、人间化,但在处理戒律问题是非常慎重的。我想这是推动人间净土非常重要的前提。


广结善缘福自来 

黄:建设人间净土,除了应注意的规范、戒律,有什么是比较积极的、我们可以做的事?

 静:佛陀除了以戒律管理僧团,还实行羯摩法。羯摩是Karma,羯摩法则是一种民主化的会议手则,在北传佛教常被忽略。

要召募成员并非难事,反而把干了坏事的成员驱赶出团困难。心术不正的人一旦有了力量,你〖拉〗他学佛不成,反而会被他影响。很多人刚进团体时是〖小蚂蚁〗,久了就变成〖大象〗(力量增加)因此,在善地阿索,出家众和持八戒、五戒的居士都运用羯摩法,互相监督,保持团体清净。

游:规范性的东西不是消极性的。一行禅师在欧美近六年来,以five mindfulness training(正念的训练),比如不杀生,除了不杀害生命,重点是面对生命时应有的态度,把〖不杀〗的消极转为积极的minfulness。

 佛法离不开戒、定、慧。大乘佛教建立后,发现三学比较偏重个人的修行,因此加上布施、忍辱及精进。布施是与别人的互动,分为财施、法施及无畏施,其内涵是结缘及破除内在的贪心,它和忍辱都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忍辱教导我们如何面对被误解、伤害;精进,生命不只一次,就算可以解脱,我们还是要发愿不断轮回来丰富自己的智慧、内涵,结更多善缘,这并非易事,加上无常讯速,要承担六道之苦就需要精进。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