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课题文章 > 社会
[马来西亚] 居士佛教的时代契机
作者:洪祖丰 发布时间:2007-11-20 来源:马佛总资讯网  点击:

1.居士佛教的合法性(legitimacy)

传统上,佛教界有一种共识,即出家人的角色是住持佛教;而在家居士的角色是护持佛教。然而,何谓住持,何谓护持,却不一定有共同的看法。也因此,居士团体办法会,即使法会是由出家众主持,也会被一些出家众斥为“抢出家人的饭碗”;而出家众亲自筹钱办事,也被视为“不务正业”。

最令人担心的是,有一种看法,认为出家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真正的修行者。而居士只不过是边缘的观众或支持者。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把出家人形容为球场上的球员,而居士是旁观的支持者。他们的角色是鼓掌、呐喊,但不能下场踢球。这种观念把居士的角色边缘化,也削减了整体佛教的力量。

我要在此提出4个理由来驳斥这种观点:

1.1 僧众的定义
佛教徒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僧的定义,在经典里处处可见,而佛教徒皈依时也念诵他。内容如下:

行妙善之道的如来弟子(的僧团),
行顺直之道的如来弟子(的僧团),
行智慧之道的如来弟子(的僧团),
行正确之道的如来弟子(的僧团),

他们是四双八辈,
这如来弟子的僧团,
值得供养;
值得礼待;
值得送礼;
值得礼拜;
是世间无上福田。

按照以上定义,僧众指的是四双八辈者(进入和得第一果者为第一双,如此至第四果),这些都是得道的圣贤之辈,非一般俗人。僧众在此被定义为如来弟子,并不是定义为比丘僧。我们因此可以推论,所有如来弟子,不论出家或居士,只要是四双八辈者,就是僧众的一份子。这僧众被称为圣僧。

当然,无可否定,佛教传统上都把上述僧众的定义,局限在出家众。而这也是有理论和根据的。觉音法师在清静道论里就指出,“值得供养”是专用在出家众身上,并不是适合用于居士身上。

不少学者曾对上述矛盾作出注释。罗侯罗法师认为,佛教徒皈依的僧是四双八辈的圣僧(包括出家众或居士)。而有组织性,接受戒律的出家众,是佛陀弟子中最明显的一份子,自然成为圣僧的代表。印顺法师的看法也大略如此。

佛教徒皈依的是圣僧,此圣僧的成员是四双八辈者。成员的身份是显出出家相或居士相,都不重要。由此可见,居士的地位与身份是受肯定的。

1.2 佛陀的有教无类
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四十五年。 四十五年来,他一视同仁,同时教化出家人和居士。无可否认,释迦牟尼佛花大部分的时间教化出家众,因为他本身就住在出家众里。但这并不表示,他鄙视或歧视出家众。相反的,他非常重视居士的教化。例如他主动地去度化善生童子,讲了著名的善生经。他与帝皇将相来往,度化了频婆沙罗王、净饭王、波斯匿王、阿世王、幸哈将军等。他为帝皇将相讲了十王法、七不退法。他为给孤独长者讲了现世乐及来生乐。他也度化了玉耶尼。假如居士的角色只是供养出家众,只配在边缘当“护持”,那佛陀就不必花费心机去教化他们了。但我们知道佛陀就花了不少心机去教化居士。

1.3 法水一味,果实一样
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佛陀一视同仁的教化。而这教化也成就了不少的居士。根据经典的记载,成就圣果的居士,“不是一个两个,不是一百个两百个,也不是五百个,而是很多个五百个。”由此可见,法水一味,无论出家或在家,只要有心求法,都能尝到同样的果实。假如居士只配在边缘呐喊,他们又怎能成就圣果,甚至超出一些出家众的成就呢?

1.4 僧俗平等
在佛教里,僧众并非是俗人与神明或佛陀的媒介。在一些宗教里,神媒占有重要的角色。他们垄断了俗人与神明的沟通管道。它代表了一种尊卑的关系。这种现象在佛教里并不存在。

在佛教里,僧众是导师、辅导员、教练,但绝对不是介于俗人与佛陀间的媒体。居士要礼佛拜忏诵经,可以自己来。实际上,这些功课都得自己来。功德自己修,不能假手他人。无可否认,在佛教的组织里,僧众被尊敬及宽待,但在精神修持上,僧众并不一定比居士更优越或更有成就。在精神修持上,僧俗是平等的。如印顺导师所说,“僧俗在事相上有分别,但在实质上是平等的。”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居士佛教是佛教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僧众与居士,犹如鸟之双翼,同时展开,才能翱翔天空。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2.居士佛教的重要性

2.1 护持僧团
所谓居士佛教,只不过是把居士组织起来,汇集群体力量,积极参与佛教的发展工作!提升教徒门为教奉献的功能,绝无挑战僧众的边位。实际上,居士佛教的一大贡献,就是促进僧团的素质与巩固僧团的地位。

僧众成员,除了一小部分是一出世便送进庙者外,多数是在年轻时过着在家生活者。即使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里,一些小孩在过了八岁后,被送进寺庙里剃度,但八岁以前他们还是在父母阴庇下,过着在家生活。假如居士佛教兴盛,人人在当居士时已打好学佛基础,响往出家,那么僧众成员就自然地增长,僧众成员的素质自然得到提升。

当今世界佛教,有不少年轻僧才,是居士佛教培育出来的。

清朝末年,佛教逐渐衰微。当时一批居士,痛心疾首之余,掀起居士学佛的风气,带动许多文人雅士竞相研究佛理。他们也兴建刻经流通处,乃至捐资办学,培育佛教僧侣人才。其中杨仁山居士,被美国哈佛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豪威教授形容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参阅蔡明田:护法文集:居士佛教), 他创立了南京刻经处,开设佛学研究会。他所兴办的恒精舍,就造就了不少僧才,包括太虚大师。由此可见,居士佛教对整体佛教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再者,居士佛教的兴盛,也间接促使僧众精益求精,努力求进。如此相辅相成;佛教才能迅速发展。

2.2 善用人力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僧团成员少,居士成员多,佛教界若把所有发展佛教的重担推在僧团成员身上,佛教肯定无法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的佛教徒共有四亿人。僧众成员总共不上一百万人。佛教界要全面发展,就需全面动员,发挥四亿人的群体力量。佛教界若只是靠一百万人,或一百万人加上四亿人“从旁护持”,恐怕将无法应付现时代的发展层面及速度。

以实际情况为例,大马佛教的僧众约千人,若只靠这千多人来发展佛教,大马佛教不可能有今日欣欣向荣的状况。大马佛教的发展,寺庙固然扮演了精神领导的角色,但大马佛教的推展,及活力的显现,主力来自居士佛教。(参阅洪祖丰:佛教面面观:寺庙与佛团)。反观缅甸、泰国等佛教国家,僧团成员各达二十万和三十六万人,但由于居士所扮演的角色有限,多数寺庙只不过是拜拜的场所,毫无活力。

从人才的培训角度来看,若从较大的人力库吸取人力来训练,效果总比从一个较小的人力库吸取人才来得好。新加坡是个弹丸小国,人力资源有限,但它从印度、中国、马来西亚、印尼吸取人才,培训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为该国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佛教应该从这里吸取启示。

2.3 承担俗务
今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专业化的社会。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必须有专才去负责执行。人类的学问,也分门别类,各有专才去开拓钻究。佛教的僧众,是多种专才中的一种。这种专才,主修佛学内明,主要的工作是教育群众。其他领域的专门学问与工作,谁来负责呢?当然是要广大的居士来承担了。

假如这些领域不是由佛教居士来承担,那真空将马上由其他力量来填补。也因此佛教将自动与社会脱节。在一些社会里,某些专业领域因缺乏佛教居士,佛教观点往往不受理。佛教因此被边缘化。

更严重的是,假如这些真空是由别有居心的势力填补,那佛教发展肯定要面对更大的障碍与阻力。目前一些佛教徒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其教育界、大众传媒,甚至政党;已被一些势力掌控。这种局面,使佛教发展陷入困境。这种局面,也唯有通过居士佛教,才有望扭转。

僧众是专才,对一些俗事可能不太熟练。这些俗事,如与政府官员交卸或筹办火葬场老人院等事,若交给有专业训练的居士来办,成效肯定更好。推动居士佛教,善用人才,肯定有助于把佛教与现代社会衔接,使佛教成为有活力的宗教。

2.4 接引群众
居士佛教是接引群众的有效工具。居土人多,接触社会的层面广,机会也多。推动居士佛教,在接引新人方面,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僧众当然也能接引群众,但多一份来自居士的力量,何乐不为?在马来西亚,居士团体接引群众的成绩非常不俗。由居士佛教接引的新人,都会到寺庙亲近僧众。由此可见,居士佛教的重要性。

3.时代的契机

3.1 融和宗派
今时今日,居士佛教所能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促进佛教各宗各派的融和,减少山头主义及门户之见。

今日的佛教世界,各宗各派竞相涌现。信徒们以各自的山头或门户为本位,鲜少互相往来、鼓励。有时甚至互相排挤。这种现象可以美其名为百花齐放、百鸟齐鸣,但也可被形容为杂草丛生、乱七八糟。

从组织的观点来看,宗派多,山头多,门派多都不成问题,但彼此之间不能互相支援、鼓励、赞叹、协调、共事,那就是大问题。若各宗派进一步神化自己的法师/大师或活佛,甚至以他们取代释迦牟尼佛的地位,那问题就更大了。

宗派、山头、门户几乎都是僧众领导的。达摩难陀法师曾说过“佛教的所谓长老派、大乘、金刚乘只适用于僧众身上。因为他们各追随固有的传统、习俗、法门生活。在家居士过的是居士生活,不能分派分乘。”居士既然是超越宗派、山头、门户,就很适合承担起融和的工作。古晋佛教居士林是个居士团体,但它融和了各宗派,很成功的承担起这项工作。在马来西亚,类似的居士团体不胜枚举。

在西方,许多居士团体虽有住持法师,但都没有强烈的门户之见。如今已有人预测,佛教三大宗派将在西方迈向融和。内中固然有其他的因素,但居士佛教所扮演的缓冲角色,使不可否定的。

3.2 催化平权
今时今日,也是个讲究平权的时代。居士佛教可以在提倡男女平权方面起催化的作用。在北传佛教里,女众对八敬法的不满,曾在台湾掀起一股风波。在南传佛教里,女众出家仍然面对重重障碍。虽然有不少比丘同情及支持女众出家的要求,但传统势力根深蒂固,一时仍无法取得突破。居士佛教可以以身作则,落实男女平等,使传统势力逐渐改变观点。佛教唯有全面落实男女平等,才有望在西方落地生根。

再者,佛教里有一种僧尊俗卑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一些僧众自大傲慢,一些俗信自卑失落。这种局面对整体佛教发展并无好处。例如,不管某僧众如何庸俗,事事还得听他的。僧众的一言一语,等于是发号施令,即使是不通情达理,居士也不可过问。居士即使如何精进,修行有方,也决不可说法。近年来,居士佛教的发展,多少纠正了这种局面。但一些礼节,如行跪礼,在西方仍受人诟病。

传统上,俗人把僧众当作导师而行弟子之礼。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行弟子之礼,一定要跪拜或五体投地吗?是否可以以合掌、点头来取代,使僧俗伦理更合理化呢?须知跪拜或五体投地是源自奴隶时代奴隶主剥夺奴隶尊严的办法之一。古代帝皇也以此来威慑群臣。晚清时,西方使臣拒绝下跪而以半跪为礼。天主教徒早期在中国也向神父下跪,如今已取消。如今世界各国国王也没规定臣民需下跪。居士佛教兴起,仍然要尊重僧众,但也需与时并进,与僧团携手推广平等观念。

3.3 提供替代
这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贪”。经济全球化也因此等于“贪全球化”。这种经济制度里,人人唯利是图,人性失落。人性中的贪、嗔、痴、慢、疑日益膨胀。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

这种经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包括:贫富悬殊、环境破坏、生态失调、病疫横行、资源浪费、粮食不均等。许多佛教国家都成为这些负面影响的牺牲者。佛教国家在经济上,受制于人,无法独立,也因此无法显示佛法的伟大,佛法的弘扬也因此面对障碍。

这种经济制度也侵蚀佛教。佛教中人越来越不重视修持与教化,反而重视气派与风光。佛教是否兴盛,是以佛像、寺庙大小为准。人们尊重的是财雄势大者,不再是有德有学的人。

这是今日佛教所面对的挑战。居士佛教可以在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居士佛教可以培养人才,提供人才,为人类未来寻求替代方案,也可试验各种替代方案。 

寻求替代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对现况不满,世界各地许多学者正在鼓吹替代。回教所鼓吹的回教经济就是一例。也有许多人正在推广生态农牧、有机耕耘、替代医药,鼓吹回归自然、简朴生活等。

在泰国、法国,甚至马来西亚,已有佛教徒正努力建设自己心目中的东园。他们号召志同道合者在八正道的基础上,过着与世俗不同的生活。但要真正推广替代方案,必须有一套严谨的理论基础及客观性的实验及再实验。这种重担是适合居士佛教来承担的。古晋佛教居士林的佛教新村,可说是一种替代方案的实验。

3.4 滋养文化 
文化全球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式文化,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吞噬其他文化,形成世界文化一统。

这一统的文化里,可分为两个层次来谈。在精致层次方面,西方的一神思想、基督教思想、价值观、伦理观、二分化思维、弱肉强食思维、科学理性态度,正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蔓延世界各地。911事件后,回教思想也受重视,一夜之间涌向世界各地。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文化的核心,正由一神文化主导,佛教还拈不上边。

在大众层次方面,西方的音乐、舞蹈、电影、衣着、饮食习惯、消费习惯、娱乐产品正逐渐“统一”世界各地的文化。这种改变,有利于与西方文化有渊源的基督教,但不利于原本立足于东方文化的佛教。举例来说,在一个人人引用洋名的社会里,佛教的法名或你的本名,是否显得土里土气?在一个讲究品味、品牌与时尚的时代里,佛教的淡薄生活、修心养性可有立足之地?

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佛教如何应对呢?在精致层次方面,虽说目前佛教还拈不上边,但也不可否定,在这恐怖主义弥漫、人心惶惶的世界里,佛教的和平主义正是治世良方。当人们在一统文化里无法找到良药时,他们就会寻找替代,而佛教就是首选。

911事件过后,佛教在这方面也渐受重视。达赖喇嘛在西方演讲,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人们纷纷要知道佛教能为这个世界提供什么。人们也纷纷举办宗教对话,而佛教也成了主要的对话成员。如此可见佛教可以滋养世界文化。居士佛教可以培养人才,在知识界推动佛教文化,为世界文化献绵力。

在大众层次方面,居士原本就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也因此居士佛教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居士佛教可以出产各种文化产品,例如影片、书刊、唱片、书法、图画等,普及民间。这些产品若能大量推向西方,则能平衡西方的大量倾销。

3.5 阻基督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佛教(乃至于儒、道,回、东正)所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基督教及其文化的传播。(详阅洪祖丰:全球化对佛教的文化冲击)

近几十年来,基督教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淹向佛教的大好江山。数以上万的基督教非政府组织及教会,在西方政府的支持下,向这些地方展开前所未有的大攻势。这些组织展开类似军事策略的行动。他们的工作领域大致上可分为三大类:

(1)直接的传教包括培训传教士,设立教会,设立电台,影响或控制媒体等来达至传教的目的。 
(2)以行善及发展之名如济贫、行医、教育等暗中传教。
(3)以捍卫人权之名压制当地政府来达到传教的目的。这些组织明明是教会组织却挂羊头卖狗肉,以捍卫人权之名打击当地政府,向当地人民施压,支持地下基督教组织,来扩展基督教的势力。

这些组织财雄势大,组织严密又得到一些西方政府的支持,所以能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世界各地。在印度的两万五千个非政府组织,每年获得十亿美元的援助。这些组织约60%是基督教组织。印度东北共有23个主要的恐怖主义组织,全部获得基督教非政府组织的援助。

根据BBC的报道,基督传教会准备在每一个村落建一座教堂。在美国,布什总统已宣布新政策:将把对第三世界的援助基金通过教会分发。国际正义团契(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因此获得75万美元,向泰国的原族民展开“拯救灵魂”活动。在缅甸,基督教组织成立了Metta Trust For Children Education,在缅泰边境,展开传教活动。利用Metta,慈悲这个佛教字眼无非是要混扰视听。

在斯里兰卡,淡米尔之虎获得西方列强及基督教非政府组织的支持,而正在主持双边会谈的哪威,正让其传教士不断的涌人这个岛国。在俄罗斯,美国传教士每年花费一亿美元,企图把东正基督教徒改为他们心目中的基督教徒。

这种大规模,有政治意味及近乎军事策列的传教活动,岂止是传福音那么简单。上述一些国家的人民已做出反抗。在印度,一些省份如:淡米尔乃鲁,奥里萨已立法阻止不道德的传教行为。斯里兰卡的政府也在草拟相关的法令。为何这些国家的人民会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之所以反应激烈是有其理由的:
(1)基督教改变他人的宗教信仰的手法是不道德的。这些手段包括利诱,如要求人们向神明祈求并把所祈求的东西写在字条上交给传教士,传教士就依照对方的祈求把东西交给对方。在上课或求医时要求来者一同祈祷,最终接受洗礼。另一种不道德手法是在传教时诋毁其他宗教,把非基督教徒说成是拜魔鬼者,又唆新进教徒把佛像当众毁坏。有者制造了佛像饼干派给儿童教他们吃掉“魔鬼”。

(2)这些基督教活动在当地引发社会动乱(历史已有明鉴)。由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手法偏激,不尊重他教,引起当地人反感,造成社会动乱。一旦发生动乱,跨国基督教组织即以捍卫人权之名,向当地人施压。在基督教传教士来之前,这些社会即使贫穷落后,也并无动乱。

这不是简单的传福音。这是有组织,有政治意味的宗教霸权主义。目的是要以一个宗教取代世界所有的宗教。这些组织利用宗教自由的方便传教,但其目的就是要消灭宗教自由,以一教治世界。基督教并不掩饰它的霸权目的。教皇约翰保罗II就曾书面表示:“神要全人类哎为神的子民,组成基督的组织,教会不应被视为社会组织及福利代理人。”原来所谓行善是另有目的的。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恶化贫富不均的现象。富有的中心国家原本就应对边缘国家的贫穷负起一份责任。他们在道义上应协助深受其害的边缘族群。但基督教会,非政府组织及西方国家在提供援助时,却要改变对方的信仰和文化,是无情无理的。

教会也以一种看来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宗教扩张的目的,名为宗教对话。教皇约翰保罗的文献里指出“建立团结、铄造、为修好工作、宗教与文化对话、消除歧视及争取信任,是教会主要的工作。”“对话并不只是为了人类的和平共存,他是教会的使命。”“宗教对话,并不仅是增长彼此的认识,这是教会传教的一部分。”“亚洲的教会必须提供适当的对话模型—在对话中传教,再传教中对话。”这些谈话,显示了所谓宗教对话,也不过是建立宗教霸权的策列之一。

当一个宗教要全人类成为他的得教徒,并不择手段的改变他人信仰时,另一个宗教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形成竞争。全球化的世界里,这种竞争,已从原本的暗中过招,演变到公开对峙。这种竞争,最终将威胁到人类的和平。当人们企图改变他人宗教信仰时,他们并无法肯定新人教者会上天堂,他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世界将变成地狱:改教的过程将为当事人及他的族群带来无限的折磨和痛苦。

这种局面,居士佛教如何应对呢?首先,居士佛教必须有所醒觉。没有醒觉,只懂得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以为前景一片大好是佛教界的一大毛病。唯有醒觉,才有行动的动力。再者,居士佛教必须拟定一套合乎佛法的计划。在保教护法的同时,避开恶性竞争,为人类提供一条和平之路。这套计划应包括如何发挥群众的力量,参与佛教的工作;如何加强接引的工作;如何支援弱者;如何把人才散布在各个领域(如:临终关怀的领域,这往往是不法之徒向垂危病人下手之处)等。

3.6 善用科技
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从整体形势来看,佛教是弱势者。但以无常的观点来看,强者不可能永远强盛,弱者不可能永远衰弱。佛教徒只要肯下功夫,佛法就能普及,佛教就能昌盛。弱势者要突破困境,逆流而上,就得寻找著力点,顺势而下。其中的一个著力点,就是善用资讯时代的各种科技。

马佛总设立了一个中文网页(mybuddhist.com),上网的人中,超过60%来自美国及加拿大,接下来才是中国,最后才是马来西亚。马佛教弘法会的英文网页(bmsm.org),上网者也多数来自美国及加拿大。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佛教新闻网页(BNN)(目前已停办,由Buddhistchannel.tv取代)。澳洲的Buddhanet,每天上网者据说达百万人。

美国是个资讯的输出者也同时是个资讯的吸纳者。世界上的上网者,63%是来自美国。 居士佛教里,资讯人才济济,应朝这方面发展,善用各种资讯科技,把佛法输向西方。

4.结语

居士佛教的合法性是毋容置疑的。其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更显得突出,现代社会为佛教带采了严峻的挑战,也同时提供了一些契机。居士佛教应勇于面对挑战,承担起重责,应用契机,克服挑战,为佛教的未来献绵力。


 作者发表于《世界居士佛教论坛》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