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课题文章 > 教育
如何培养心智健全的快乐小孩
作者:原文:措尼仁波切 译者:立美  发布时间:2012-02-18 来源:南洋商报  点击:

措尼仁波切在去年曾来马弘法,译者向仁波切提出大马人的自杀率逐年递增的问题,尤其16至25岁的青少年占大多数。译者也请求仁波切针对这个课题提供看法与解答。

仁波切因此特整理他的开示文章,文中提供了他的精辟见解。

当我在世界各地演讲与授课,我发现先进或现代国家的快乐指标乃建立于外在的价值上。学校制度鼓励孩子们掌握学识、资讯与技术,以便日后可以赚取更多的金钱与提升社会形像。一个想要成功的孩子必备竞争性。除此之外,父母也以孩子们的课业成绩作评估,成绩优异的就备受赞赏宠爱、成绩劣等的可能对之多加责备,或对孩子表示失望,因为这会令他们很没面子。这样,父母感觉失望之余,孩子们更是倍感痛苦。

父母、学校、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制建立起的这些权威价值观操纵了整个社会;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炫耀品。如果孩子被精英大学录取,就好比在车库里摆多了一辆名贵车、或另一件珠宝,提高了父母在社区的社会形像。

但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却是这个机制的失衡。过度的追求优异的成绩让许多孩子肩负无可承受的压力。焦虑、优郁、滥用毒品和酒精、甚至是自杀越来越普遍。生命因此变得黑暗。

重视智力忽略情感

过度重视智力的学习往往会忽略情感的发展。当一个孩子认识到标青的学业乃为获取爱的条件,开展那深刻、无条件的幸福感的潜能则将会受到抑制。而一个因成绩劣等而感觉受忽略的孩子也会离内在、有深度的爱与幸福越来越远。由此可见,无论赞扬或责备都同样让孩子远离他们真实、爱的本性。

不论在好学生或坏学生上,这类模式都同样潜入而建立起来:自身的自我价值建立在外在的价值因素。接下来的一生当中,孩子们不断地从有条件的爱中去肯定自己。这可以建立在伴侣、工作、事业或友情上。但是一切外在的事物皆是多变,没有什么是例外的。

一有变化,往往一个人便失去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也与自己所爱和被爱的人隔绝。虽然他们的心仍然犹如渴望长大的幼苗,但是理智与社会常规却把阳光与水给隔开了。没有爱的滋养与情感的关注,这幼苗无法茁壮长大成熟。
所以当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还是继续地向外寻找深俊永久的幸福。可是幸福并
不是从外面可以找到的。因此,一个人真正想要的和真正得到的往往出现了落差。没有情感与理智的平衡,便没有情感上的富足,情绪上因此感觉痛苦,乃至于智性上的目标也无法达到。一个不满足、愤怒与缺乏信任的人,不能爬上领导位置,因领导还要靠圆融的人际关系。

无条件的爱 造就健康孩子

一个健康的孩子必须了解并接触到无条件的爱——一种不依赖于外在条件因素的爱。这种爱不会像随风摇曳的旗帜,不受成绩好坏的影响。这样,孩子就可以和本具的良善与幸福联系上,他们也因此可以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心,不受外在多变以及不可靠的价值观所牵引。

无条件的爱需要一种幽默与喜悦的气氛。它需要“停顿”,即是需要一些时间从繁忙紧凑金钱挂帅的现代生活中抽离。这也需要相信“无所事事”的好处,枯坐、不追求任何理想和冲刺,只是一起放松,让身体与心灵平静下来,然后才可以聆听到内心深处的对话。这样,一家人才可以从幸福点上互动交流切磋。

可是现代人把“无所事事”与“浪费时间”划上等号。人们会那么想,因为“有所事”意谓着向前进,赚更多钱。所以孩子们放学后要去学钢琴、练跆拳道或游泳。原本运动与音乐班可以帮助培养一个具“全面性”的孩子,但是,这些活动却建立在成就、炫耀、奖赏与惩罚、赢与输的基础上,而且这些课外活动也会造成时程上的混乱,往往一家人因而无法一起坐下来好好吃顿饭。

无所事事意味放下

“无所事事”意味着放下向前进、赚更多钱的议程。我们只是闲着、笑着、玩耍、一起散步,大家都没有什么大计划或进修活动;不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只是让自己任由他,也让孩子做回他自己,不管他是谁,不论他做什么。我们只是如此这般地欣赏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们。而孩子们也必须知道他们是值得被完整地、无条件地爱着。

当然,任何孩子都会做一些大人不认可的事情,比如:踢狗、逃学、擅自开车、涉及毒品,很多。身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将它改正。我们也不赞同这些伤害自身与他人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必须学会把活动行为与个人分开。一个做坏事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

我们要针对事情处理,明白孩子本身还是之前我们无条件地爱着的那个人。这样,在关爱、不下判断和负面的气氛之下,孩子比较可以正面地回应而改正。我们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很不好。他们只需要知道、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恰当的,而身为父母的我们也不支持这些行为。

孩子得到爱会回馈

当孩子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将会回馈,这是亳无疑问的。如何达到?首先,父母自己先要清楚自己是以什么心态去与他人互动接触。尝试去了解你自己的习气模式与外在的环境因素。当你了解到自己习惯性地把“行为活动”当作“个人”,你或许可以用这个想法:“我不是那个,我不是那个模式,我不是那个习气。”

如果你可以知道自己认为自己很糟,或周遭的人很坏,那就尝试去把这个行为与个人分开、分清楚。再者,把自己个人与习气分开,你可以说:“我不是那个。”如果你可以知道自己可以把外在的事物与分开,比如:一辆新车、一项坏成绩、一个升级,那你可以说:“我不是那个,我不是那个东西。那不是真正的我,我不会把自己与外在的事物混在一起。”

从毁灭的模式中抽离

这样,我们将给自己与外在事物提供一些空间。这将容许其他可能性的发生,而你也可以从具有毁灭性的模式中抽离。
一旦你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习气模式,你或许可以进而培养信任与对他人友善,而不是常常和同辈们竞争。尝试去培养一颗热忱的心,善待自己与他人。
你无法改变其他人的习气模式,也无法改变其他人的心,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气,而这其实也影响着你身边的人。身为父母,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练习了。因为,孩子们的一生,将受你无条件的爱的付出所影响。

措尼仁波切简介
-措尼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竹巴噶举传承和宁玛传承中重要的上师之一。
-仁波切于1966年出生于尼泊尔首都加徳满都。父亲是著名的大圆满上师乌金祖古。
-仁波切8岁时在被第16世噶玛巴认证。
-仁波切一直受邀于世界各地传法,深受各地学生的欢迎。
-两本英文著作﹕《Carefree Dignity》与《Fearless Simplicity》,其中《Fearless Simplicity》巳被翻译成中文《大圆满生活》。此书集结仁波切从1998至2002年间在不同国家、地点、对不同对象所作约75篇的开示合集。
-仁波切的教学清新直接,能将深奥的佛理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