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文集 > 竺摩长老 > 佛学问答集一
廿一、四答心静居士二十则
作者:竺摩长老 发布时间:2007-12-09 来源:佛学问答集一  点击:

    问一:诵观音菩萨普门品从香赞起诵至三藐三菩提心止,可否?
    答一:可以。

    问二:般若何解?
    答二:般若为梵语,华译智慧。经中不用智慧,而仍保持般若之梵音,为「五不翻」中之「尊重不翻」。因般若的智慧是指出世清净的智慧,不是世间的俗慧。尊重此意,不与世间不清净的俗慧混滥,所以仍存般若的原名,而不用智慧。

    问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怎解?
    答三:「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佛偈,因有深悟,见理圆彻与透辟,已把佛法与世间法打成一片。佛法虽然是出世无漏的,但不离世间法的觉悟,觉悟世法,净化世法,此世法当体就是佛法,不必离世法外另找佛法,犹如波从水起,波即是水,水波之性无二。能会此意,便知一切世法,无非佛法。维摩经所谓「烦恼即菩提」,离烦恼外别无菩提可得。法华经亦谓:「世间一切资生事业,皆顺正法,不与实相相违背」。懂得此理,便知佛法之出世,乃求即世而出世,不是厌世的宗教。好比兔子是无角的,你想求兔角是无法求得到的;离世法而求佛法是求不到,其理亦是如此。 

    问四:缘觉声闻是两种阿罗汉,什么叫阿罗汉? 
    答四:缘觉乃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觉悟人生的流转与还灭而证圣果,为利根的罗汉;声闻是闻佛说「四谛」法的声音而觉悟,然後知苦断集,慕 灭修道,而证涅盘,是钝根的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译有三义:一、杀贼 ,行者功用所至,已杀灭见思烦恼之贼;二、应供,行者德学具足,为人天福 田,应受供养;三、无生,行者已断三界内之烦恼,不再受六道轮回的生死 苦。

    问五:何谓五遍行心所? 
    答五:与第六意识相应不离的,有触、作意、受、想、思的五种心所有法 ,遍行三界九地,无所不有,所以得名遍行心所。可参看百法明门论。

    问六:波罗密多怎解? 
    答六:梵语「波罗密多」,此译「到彼岸」。即一件事做圆满,达到了目 的,究竟成功的意思。如言「般若波罗密多」,即由修得般若的妙慧,便能破 烦恼的愚暗,到达了涅盘光明的彼岸。

    问七:琉璃色是不是白色? 
    答七:琉璃亦作琉璃,是青色宝,不是白色。白色是螺贝色,即经中的砗磲,为七宝之一。 

    问八:大悲咒内有何意思? 
    答八:咒语,是五不翻中的「秘密不翻」,只要你虔诚诵念,便得灵验,不须解释。如医生拿药丸给你,吃下就好,不需要问他药丸是什么药制成的。如 大悲咒内有八十四句是八十四位菩萨的名字,能称德名,便会应名感召,发生效验。

    问九:儒书所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与学佛之正心修习相同否? 
    答九:儒佛之学,颇可相通,故佛法自来华夏,即被儒学所吸收;而佛学 的哲理境界,比儒学尤为深广,其修法亦较儒学为具体而切实,此在学者之能 虚心研习与认识耳。

    问十:为何要礼忏?大悲忏仪如何礼诵? 
    答十:大悲忏法仪规,是用来忏罪增福的。照佛理讲,无论什么人都不能 说自己从无犯过,不过所犯多少,各人不同耳,因此每人皆有忏悔之必要。戒经说:「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至礼念方法,照仪 规中应读诵者读诵之,应礼拜者礼拜之。如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等文是读诵的;如「一心顶礼」等句是礼拜的。看忏本中有说明的,即照 说明去做,亦要诚心恭敬,方可所求如意,就是没有听过忏文,也可一样礼拜。 

    问十一:「菩萨摩诃萨」是何意义? 
    答十一:菩萨摩诃萨是印度的梵语,我国把菩萨译为「觉有情」,或「觉悟的众生」。有情与众生,都指有情识有生命的动物而言,今指由「学佛而觉 悟」的人。摩诃译「大」。摩诃萨即「大菩萨」。此句即「菩萨中之大菩萨」,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者。

    问十二:迦叶是何等人? 
    答十二:迦叶,译义为「饮光」,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老弟子。因他前世以金装佛身,今生身有金色光明,故此得名迦叶。在佛的十六弟子中,迦叶是「苦行第一」,与「多闻第一」的阿难,称为佛的二大胁士。

    问十三:如何是「戒定道」? 
    答十三:戒定道,即依持戒修定所起的道行。本来有戒定慧三学,是佛教 弟子修行的方法,第一步须要持戒。戒即息恶生善之义。由於能守戒法,心不驰散,於是便使精力集中,获得定功;由於定功之力,心内开发智慧,断烦恼,证菩提,便达到由学佛而成佛的目的。 

    问十四:「涅盘山」作何解? 
    答十四:涅盘山的涅盘,中国译义为「圆寂」,即是到此境地,已圆满一 切智慧功德,寂灭一切烦恼罪业了。山是譬喻这境界的高超者。若能早登涅盘 山,即了生死而成佛果。

    问十五:「无为舍」何解? 
    答十五:无为舍,即到无为的家。佛法把世间法叫做「有为」,即有生灭 ,有所作为,都是无常的;把出世的佛法叫做「无为」,即是无所作为的,无 生灭的,常住自在,清净微妙的。如果学佛的人,能够无住而住,住於此无为 的家舍,离苦得乐,也就是学佛的目的达到了。

    问十六:「修罗」作何解? 
    答十六:修罗即是阿修罗,为印度的梵音,中国译为「非天」,即指他虽 生到天上,只是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因他过去虽修善因,而心地不正,每 多瞠恨,故感果报做阿修罗。瞠妒心盛,爱好斗争。现在世界上爱好战争的军 阀,我们叫他阿修罗,就是出典在佛教中的。

    问十七:「慧根」何所指? 
    答十七:慧根是指一个人的聪明伶俐,前生已有修学佛法种下来的智慧善 根,所谓「慧根宿具」,即前世带来的。 

    问十八:如何叫「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答十八:岂有天生弥勒,亦无自然释迦,意谓一个人的成功,都是从辛劳 修学中得来,不是偶然幸致的。如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皆不是很容易成佛的 ,都是在过去多世以来勤苦修行,才有今日的成就。

    问十九:什么是「戡破内在的烦恼」? 
    答十九:戡破内在的烦恼,这是在指心内所在的烦恼,有贪瞠痴慢四种坏 的心理,是一种烦恼恶业生起的根本。戡破是扫荡它、铲除它的意思。我们学 佛,须修习佛法的戒、定、慧三学,来破除贪、嗔、痴三毒,则我慢亦不存在 ,心境就清净和乐了。

    问二十:什么叫「四相皆空」? 
    答二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叫做「四相皆空」,出 在金刚经中。世间人不明一切诸法──事物,是由种种因缘而生,缘散即灭,其性本空,而对於这许多虚幻不实的世法,认定它是实在不变,执以为有,因 此你争我夺,搞出许多是非乱子。现在金刚经的哲理讲空,是要空除一切人的情执,不因争执而受苦,所以说「诸法本空,无我可得」。既然无我,当然亦无有人了,因人我是相对的东西,我空人亦不立,故「无我相,无人相」。而无「众生相」,是指许多人合起来为众生,人我二相既不可得,如何会有什么多人合成的众生相呢?自然众生相也是虚幻不实了。「寿者相」是指世人喜欢 执著自己的寿命相,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其实依诸法缘生无我的真理讲,也没有这回事,所以贪著寿命也是不对的,因性空法中,实无寿命可得,但要真的得到无量寿,也必须要修学佛法,去除世间一切烦恼执著,断除「生死轮回」, 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那么就可得到如佛寿无量,更不计较世间有为生灭的寿命假相了。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四十二、答柔佛丘文豪居士九则  (2007-12-09)
  四十一、答丁州赵志城居士一则  (2007-12-09)
  四十、答彭亨李达居士一则  (2007-12-09)
  卅九、答缅甸张心道居士二则  (2007-12-09)
  卅八、答峇株黄文成居士二则  (2007-12-09)
  卅七、答柔佛黄文耀居士八则  (2007-12-09)
  卅六、答婆罗洲郭心娴居士五则  (2007-12-09)
  卅五、七答丹戎马林心静居士七则  (2007-12-09)
  卅四、答雪州陈松泉居士二则  (2007-12-09)
  卅三、六答丹戎马林颜居士四则  (2007-12-09)
  卅二、答星洲刘心兰仁者四则  (2007-12-09)
  卅一、答星洲刘心光居士七则  (2007-12-09)
  卅、五答丹戎马林颜心静居士二则  (2007-12-09)
  廿九、答丹戎何心平居士一则  (2007-12-09)
  廿八、答新加坡黄心重居士八则  (2007-12-09)
  廿七、答峇株巴辖周文成居士五则  (2007-12-09)
  廿六、再答陈达成居士二则  (2007-12-09)
  廿五、答新加坡陈达成居士四则  (2007-12-09)
  廿四、答怡保徐向前君八则  (2007-12-09)
  廿三、再答玉容居士一则  (2007-12-09)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