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文集 > 竺摩长老 > 佛学问答集二
六十二、答马大学生二问
作者:竺摩长老 发布时间:2007-12-13 来源:佛学问答集二  点击:

问一:人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怎样来的?
答一:生命的问题很玄微,一言难尽。佛教对於生命的理解,可作一体两面的看法。从静的方面看,生命是永?,无始无终,本来如此的,这是人生真实的生命。从动的方面看,人生的生命是有开始的,这是虚妄的生命,也指每人现有的一期生命。这生命的生起,在佛学上用佛所证验到的「十二缘起」来说明,最初是由於一念不觉,妄动了「无始无明」,开始有烦恼而造「行」业,跟著就有为生命根本的「阿赖耶识」来投胎,向动的方面发展,接著就有「名色」、「六根」的长养而出世,经过「触」、「受」、「爱」、「取」、「有」的阶段,一期假体的生命,至此完了,而带著今生已做的「有」的行业,又去开始来生别个假体的生命,就这样轮回不断,「从於无始,以至今日」。所以在一期假体的虚妄生命来说,它是有开始,也有终了的。要知生命是怎样来的,又怎样去的,根据佛所证验的「十二因缘」,就是说明了人生的生命是因缘而起的,因缘遇合即生即来,因缘别离即灭即去。即由於自己所做的主因,遇到其他的助缘,生命就虚妄有生,等到因缘散离,生命就虚妄有灭。这是生命在众生迷昧沉沦中,有起伏轮回之相;若是今世听经闻法,从闻思修,修戒定慧,从迷向悟,由觉悟光明的道路,走到佛陀的果地,那么就会舍离虚妄假体的妄动的生命,而回归到真如不动的生命,又静止於真实的无始无终的生命的本体。因此观知,在现象妄动的有相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而在本体不动的绝无形相的理性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既无开头,亦无告终。普通人都以为生命是有开始的,亦有终了的,那不过是虚妄人生的妄念分别吧了,其实真如的生命,是本来如此,无始无终的。

问二:生命既然是无始无终的,那有些宗教说生命是从梵天王产生的;有些宗教说我们的生命及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那又是如何说法呢? 
答二:人生对於一切事物的产生,各有不同的看法,宗教亦是如此;但是只要道理讲得通,就会使人信仰,如果理有不通透,那就有问题,不易引启理智的信仰。如果说生命(也包括一切事物)是天神生、或上帝创造的未尝不可,但有好多问题难以解决:
A、上帝能生人类万物,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如果上帝另有神造的,那么倒数上去,上面一路生下来,还有许多神在那边,到底那个是最早造的?如果上帝无人造的,自然而来的,那么现在一切人类万物,多可自然而来,何必等待上帝来创造?
B、世间的万物生起,都是一因生一果,如种豆只能生豆,种瓜只能生瓜,决不能一因生多果。如一粒瓜种可以生,亦可以生一切万物,即是一因多果,与世间法相违,不合逻辑。所以上帝一因能生我们的生命与万物的多果,这个道理世间不共许的。
C、上帝是博
爱的,他创造人类万物,应该是创造好世界、好人、好事,与人有利,岂不更好?何必又创造恶世、恶人、恶事,使许多好人受苦?又创造火狱,把不信者打下去,博爱何在?
D、若说上帝创造人类,准其意志自由,故不理他将来如何发展。这样,其向好的发展,不在言下,若向恶的发展,搞得世界争斗凶杀,影响评多人不自由,受苦受难,上帝究竟知道不知道?知道,则恶人搞乱社会秩序,使好人受苦,上帝为何不预加禁制,放纵其作恶,加害於人,则博爱何在?若事前不知,又如何说上帝是「全知」的?又若知而无能力控制,任他胡作妄为,如何又称上帝为「全能」?E、世界上的人类,有贫富不均,智愚不等,媸妍不一,善恶各别,如果是上帝创造的,则上帝之心极不平等,即对信奉他恭维他的人,把他创造为富、为智、为妍、为善的,使之享乐?与他不对、或反对他的人,就创造他的为贪、为愚、为媸、为恶的,使他受罪?… …这些问题很多,都难以解决的!若换以佛教教义的因缘与因果来解释,则人生的一切好坏,各有前因後果,各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一切苦乐,自作自受,不关主宰或天神的事,即天神自己的苦乐好坏,亦包括在他自己所造的因果之中。这样,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不成问题了。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六十六、附许教授来函  (2007-12-13)
  六十五、答许云樵教授一函  (2007-12-13)
  六十四、答无用居士二则  (2007-12-13)
  六十三、答新金山梁君四则  (2007-12-13)
  六十一、答星洲郑清玉居士三则  (2007-12-13)
  六十、答砂劳越潘君居士六问  (2007-12-13)
  五十九、答香港李居士一则  (2007-12-13)
  五十八、答林心鹏居士一则  (2007-12-13)
  五十七、答澳洲廖社长六问  (2007-12-13)
  五十六、答承志学友五问  (2007-12-13)
  五十五、答柳心存君三则  (2007-12-13)
  五十四、答心芳仁者三则  (2007-12-13)
  五十三、答心泓仁者三问  (2007-12-13)
  五十二、答郭冠俦心隆居士一则  (2007-12-13)
  五十一、答陈心升居士十则  (2007-12-13)
  五十、答雅明居士五则  (2007-12-13)
  四十九、答陈心称居士三则  (2007-12-13)
  四十八、答永 居士五则  (2007-12-13)
  四十七、答心春仁者三问  (2007-12-13)
  四十六、答棉兰心声居士三则  (2007-12-13)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