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课题文章 > 佛教礼仪
法鼓山万行菩萨的心仪与身仪
作者:佚 名 发布时间:2007-11-13 来源:法鼓山全球资讯网  点击:

学佛的第一步是从菩萨行开始,菩萨则由人的本位为始,菩萨行者见人须自低一级、谦虚、恭敬、仪态端庄;对出家法师当出自于内心地礼敬-「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这是『四众佛子共勉语』的第一、二句,须时时存放心中,并行诸于外。以合掌、问讯礼向法师行礼,三宝弟子之间以合掌并口诵佛号为见面的礼节。

    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国自古就很重视礼,礼仪是对人,威仪是自律。「提升人的品质」要从外到内,由内而行于外,使内外合一。内为心仪,外为身仪,兹分述如下:

壹、心仪:

    人活在世间,不断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来、各式各样、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及异类众生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所以要知恩、报恩、知惭愧。知恩、知惭愧的人一定会关怀人、照顾人、同情人;反之,就会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惭愧使人精进、忍辱。自己知道错误,首先须勇于承认,并发露忏悔:面对自己的错误,先自己对自己忏悔,再对佛菩萨像忏悔,并发愿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一、以惭愧心来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

 (1)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有礼貌,不与人对立,有感恩的人,就不会与人对立。

 (2)心中有物,不仅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应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设想。

 (3)希望别人的观念、性格改变,先要反求诸已,改变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转变,对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二、尊上谦下,见人自低一级,把每个人都当成菩萨看

    人的才能、观念、智能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间的分别心。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为助缘,这样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三、消融自我

    不要自我膨胀,固执己见。若伸张了自己就离开了佛陀本怀,佛心是无我的,我们要学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四、不批评,不计较;互相关怀,互相帮助

    我们都是法鼓山的成员,法鼓山的任何问题,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要自己来解决-「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已。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五、不谈论是非,不传谣言,不听信谣言,应多利用时间学佛、修行、护法

  1.道场与道场之间的是非;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与自己不相干的事;别的团体的事;过去的事都不必再谈;家里的事与人无关的也不必谈-「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2.目前有发生家庭困难、事业困难、心理上的矛盾,身体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谈。要互相关怀,用佛法来鼓励、安慰、劝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钱、政治-「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

六、要把法鼓山的理念告诉别人

    初次与人见面时,不是希望他捐助我们钱,帮助我们什么?而是希望他接受我们要给他的,对他有益的东西-佛法。自己不懂深的佛法没有关系,只要随时随地把因果观念以及『四众佛子共勉语』告诉别人,就可以使人受益。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把佛法的原则掌握住就是「得道」,所以我们出版的:<学佛小丛刊>、<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等书宜多看-「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贰、身仪

一、仪容

  1.学观世音菩萨的慈蔼、祥和。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学习起,眼睛、脸部放松、略带微笑,同时心中观想人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见到每个人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应众生所需而千百亿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化成什么相。根据佛经的记载,曾化为鬼王、夜叉、罗刹。)因此对任何人都当成观世音菩萨看,心中才不会有烦恼。

  2.衣著简单朴素,整齐端庄。头发宜梳理整齐。

二、言语:

  1.说话要用柔软语、亲切语、慈爱语、慰勉语。回答别人的话,口气要委婉,不能伤人;时时有耐心又亲切地倾听别人的话,假如对方的反应有些不好,要能够及时撤退。多说关怀慰勉的话,可以使人愿意与你交谈,接受你对他的接引或帮助。

  2.不开别人的玩笑,开玩笑容易伤到人,除非私交甚笃,否则不宜开对方的玩笑;对三宝要有信心、恭敬心,因此切忌开出家人的玩笑、开师父、佛教的玩笑。

  3.不说粗鲁的话,也不说小孩用的话及尖酸刻薄的话,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4.不论尊卑,彼此以师兄、师姐互相称呼,有职衔的可称职衔,年纪大的称老菩萨,年纪小的称小菩萨,对农禅寺的常住法师称:XX师或XX法师;对外面道场的法师,年长的称:老法师、长老、导师、老和尚或师父,法师之间以戒腊为尊卑,并非以年龄为高下。

三、动作

    行住坐要注意力集中,保持轻松、诚恳、谦虚。

(一)殿堂规矩:

  1.于大殿内不得穿脱海青,不得饮食,亦不得将随身物品携入大殿。

  2.勿将经本置于坐垫上。

  3.入大殿时,先向佛像的方向问讯,然后操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安然
    步行至座位前,再向上问讯,礼佛三拜。

  4.殿堂内宜肃静,不得谈天、说笑、喧哗。

  5.若携供品,请交香灯或知客处处理。

  6.礼佛时,大殿中央乃住持之位,不得占用。

  7.遇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头前经过。

  8.殿堂内之法器(钟、鼓、磬、木鱼等),乃龙天耳目,大众号令,不得随便
    敲打,唯早晚课诵或法会期间方可使用。

  9.于殿堂中经行,必右绕,不得左转。

 10.咳嗽时,须以衣袖、手帕、卫生纸掩口,不得于殿堂内涕唾。

 11.法会结束时,请按照顺序操手出堂。

(二)合掌:

  1.意义:不只是动作,更是由虔诚、谦虚,而一心一意以使身心合一。

  1)方法:
      (1)肃立,两脚掌成外八字,脚后跟相距二寸,脚尖则八寸(前八后二)。
      (2)两手掌相合,十指并拢,不可参差分离,或中空弯曲,这是表示统一圆满,手臂靠著身体,手肘成45度倾斜,手掌不需要靠著胸部,两掌心间略虚,以轻松、自然为原则。
      (3)目光垂视,不吃力的注视著中指指尖,身心合一,一心无二用。
      (4)身体稍微向前倾,表示谦虚、恭敬,脸部肌肉、眼睑放松,心中只存著一念:我在合掌。
  2)作用:
      (1)合掌是练心、修行的方法,也是威仪、礼节的表现。对人谦虚有礼,别人会认为你有礼貌、谦虚、慈悲,你代表佛教,是有智慧的人,就像菩萨一样。

      (2)放松身体,气就会下降,情绪也会因此而平稳,慈悲心,谦虚心会提升,骄慢心、怀疑心、憎恨心会消失。

      (3)二手合在一起表示统一圆满。全心全意、自然而然。身体上的气脉也会交会,气通心也通,心理最平衡。

      (4)「合十」,象徵心的形状、花的形状,代表一片心(瓣馨)香。表诚恳、敬意、友善。在诵经、喝水吃饭、工作之前先合掌,在修行上来说:是使心平静安定,统一宁静稳定,注意力会集中,紧张的感觉会缓和,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随时随地合掌可以收敛散乱心、平定浮躁气。

      (5)合掌有两种情况:A.用眼睛看对方:见到尊贵者要瞻仰、瞻礼、一定要拿掌、不可背手、宜操手。在佛陀时代绕佛是右绕三匝,目不转睛的一直看,因为佛具三十二相无论从那一方面都是大人相,就会舍不得闭目而瞻仰。B.眼睛不看:已经熟悉的人,就站在面前,不敢看是表示敬意。此时合掌,眼睛看指尖,或翘请式地合掌-目迎目送。弯腰低头,用余光看尊贵者,到尊贵者离开再起身。如尊贵者走过来,要走到边上合掌,有点弯腰,非常柔和、谦虚、诚恳。

(三)问讯:

  1.意义:表示谦虚、诚恳、恭敬。

  2.方法:

      (1)虔诚的合掌,集中注意力,目光注视中指指尖,放松身心。

      (2)弯腰约90度、颈宜直、头不可垂下。表示谦虚的、诚恳的问候、请示。

      (3)起来时、手结定印,即是以左手三指包右手三指(右内左外),两大拇指指尖相触,两食指指尖相合、竖直。手掌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

      (4)经过心脏,表示你或佛菩萨在我的心中。

      (5)伸直腰,举手到眉心,再放掌。

      (6)作用: 表示把佛菩萨、法师供到头顶、表示尊敬之极。

(四)拜佛:

  1.意义:以恭敬心表示对三宝的尊敬;以忏悔心忏悔业障,承认自己往昔所造的种种罪业。不以有所求心礼拜。以有所求心礼拜会生退心,不是菩萨行,但有事的时候,也可以有所求。

  2.方法:

      (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则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放下,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著不动,两膝随即跪下。

      (3)跪下后,左掌随著伸下,按在拜垫左前方。

      (4)右掌由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移至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

      (5)额头于双手间著地,两掌握虚拳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此外为「头面接足礼」。

      (6)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7)左掌举回胸前,右掌著地用力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8)两脚掌勿移动或翻转。

(五)操手:

  1.意义:站立而心气下沈,就不会生气,身心放轻松,头脑清灵,就不会有烦恼。

  2.动作:

      (1)两脚成外八字。

      (2)不可弯腰驼背或弯头斜脑。

      (3)双手结弥陀印(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脐上约三公分处。手臂举肘不宜抬的太高,亦不宜垂落,注意手掌心,气往下沈。双手有如捧著一尊佛,这尊佛是你自己,你要爱护自己,小心照顾他,心才不会胡思乱想,这才可以建立信心。眼观鼻、鼻观心,后颈贴靠衣领,不可东张西望,仪态端庄内心默念佛号,或注意动作。

(六)跷请:

  1.意义:迎接长老、高僧时目迎目送。

  2.动作:弯腰四十五度,脚不动,合掌,身体跟著视线而移动,用眼睛的余光目迎目送。

(七)立姿:

  1.穿海青时:采操手姿势。

  2.一般穿著时:垂手或操手,不宜叉手或将手放在身后。

(八)坐姿:

  1.手放在膝盖上,手心向下,两脚相距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亦可用操手或平放在腿上,大姆指不结印,只是平放。

  2.与平辈同坐可以跷脚,若与长辈同坐则不宜。

  3.当盘腿坐时,不可向身份高的人讲话,也不可以靠著沙发坐著与长辈说话,应坐直。

(九)长跪:

  1.先伸出左足,右膝弯下,左足向后收回与右膝平行一起跪下。

  2.臀部不可置于脚跟,要伸直身体。

  3.起来时,左足向斜前伸,身体站直,收左足,与右足平行,身体伸直。

(十)行走:

  1.独行:

  1)在佛殿内或集众之场合采操手之姿势。

  2)平时走路,二手自然垂落,自然摆动。不宜背手走路。(懈怠相)

  3)与师父同行:

      (1)走在师父的后面,约一个肩的距离,当师父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

      (2)进出门时,替师父开门后,让身左侧,待师父进或出门后,要关上门。

      (3)若与师父去寺院、机关,当到达时,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对方通报,让对方准备。

      (4)不宜黏著师父、法师,或抓著出家法师走路。

      (5)坐下来时,师父坐左边,徒弟坐右边。

  4)走过师父面前:尽量避免从师父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父面前要弓身问讯,弯腰而过。

  5)请示师父:

      (1)先不急不缓地敲问,声音大小要适中,进门之后先问讯,再把门关上。

      (2)站在师父右侧,先问讯再侧身弯腰请示,或低著身体请示;如须久谈可跪下。

      (3)拿东西给师父看,应先问讯、弯腰以双手捧交给师父。

      (4)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后方,若师父未示意离开,不可擅自离去。如师父咐坐下,方可坐下。

  6)与父母同行:走在父母身后差一个肩,在后面保护父母,如父母年老则须加以搀扶。

  7)走过客人面前:(如典礼、法会中)宜弯腰而过,不挡住对方的视线。

(十一)手中持物:

  1.单手:拿在右手上,左手自然垂下。

  2.双手:宜捧著。在佛殿内持课诵本:以大姆指与食指夹在两侧,当合掌时,则大姆指放再经本上双手之四指相合于经本之下;问讯时,不必弯腰径将经本举至眉心即可。

  3.如持物给师父先问讯、长跪,以双手呈上。

  4.对尊客须先弯腰鞠躬,从右侧递上,再问讯离开。

(十二)乘车:

  1.上车时,替师父或长辈开车门,并用手挡住车门上的顶盖,以免不小心撞到头。

  2.下车时,自己先下车,看停车的地方是否乾净,安全才迎请师父及长辈下车。

  3.如主人开车,应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计程车,驾驶座之右后方是大位。

(十三)乘电梯时:

  1.先进去控制电梯之开关,再请师父或尊长进去。

  2.到达时,师父或尊长先出去。

  3.在电梯内宜面向门口,站立师父或尊长之两侧。

(十四)接听电话:

  1.不论对方是谁,第一句话是:阿弥陀佛。

  2.报出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自己的身份,再说想要表达的事。如对方不在要留话。

  3.接听电话时,如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将对方的姓名或电话记录下来,以示尊重。

(十五)照像:

  1.以伦理次第为原则,要注注上下尊卑。尊者在左方,出家法师坐尊位。

  2.师父在场时,师父在前面,徒弟在后面或左右皆可。

  3.若自己是主人时,不必因谦虚而躲在后面,可坐在尊位。

(十六)拜访:

  1.代表法鼓山做亲善访问,虽然我们存心是关怀,不能让对方认为是干扰。以普通的装束,要不亢不卑,用平常心很有礼貌的态度,很自然的与人接触。

  2.见人先合掌念一声「阿弥陀佛」,说明:「我是法鼓山的会员」,很诚恳、真诚,没有虚假,不说太多的废话掩饰自己、夸张自己,也不要把师父神化。

  3.身上带著「佛学小丛刊」,但不必全套送,自己要多看它,我们说的就是我们做的,做不到的事不说,知道多少讲多少。鼓励人来学佛法,才能从内心解决问题,不是见了师父就可以解决问题。

  4.进门时,换拖鞋,要先问讯,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进去之后,不可东张西望,东摸西摸,对特别贵重的东西不宜多看,以免别人怀疑,除非主人示意,但亦不可触摸。

  5.主人未请入座,不可坐下,不宜坐上主人的位置。座位之大小依个人之习惯,主人邀请坐那个位置就坐那个位置,最好的位置最好不要坐,通常大幅画的下面是正面。

  6.拜访时,态度要慎重,说话不可轻薄,也不要一开口就向人要钱,更不宜开玩笑,要尊重主人,礼敬主人。对主人家的小孩可以称赞他:乖。但不要随便去触摸他,除非是熟朋友。

(十七)用餐:

  1.在斋堂:宜安静,不宜交头接耳,应端身正坐。双手举碗及筷,双脚不宜跷起,当用斋完毕不宜走中间之走道,宜从两侧离开。

  2.宴会时:

      (1)面向门口是大位,主人与客人对面坐。(圆桌)

      (2)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决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择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习惯上左边的位置比较大。

      (3)师父请吃饭时,若生客是尊客,则师父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若是尊客,则师父坐主位,客人坐于师父之侧。

      (4)请师父吃饭,要安排师父的侍者坐在师父的右边,搭车时,师父之僧袋由侍者携带,居士不必代劳。

(十八)接待法师:

  1.如尊贵的法师到家中访问,要奉茶、奉毛巾、点心。依序是:

      (1)先拾毛巾:夏天用冷的,冬天用热的,都要沾湿。

      (2)再送茶水:水倒八分满。要询问:希望红茶或绿茶。如只供养清水亦可。

      (3)送上水果。如果师父突然光临,没有准备供奉也不要紧。

  2.送东西给师父时,要举到眉心;收的时候要先问讯,走过师父面前要低身,    当师父请你坐下时,说谢谢师父慈悲,阿弥陀佛。

(十九)家居生活:

    对待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尊敬、有礼貌。家人在看电视,即使他是晚辈,走过他的面前,都要弯腰低身而过。说话时,不轻易用命令、指挥的口吻,也不宜用手挥来挥去的命令。要彬彬有礼,使用商量、请的态度,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赖。

(二十)睡觉:

    采吉祥卧,脸侧向右方,枕头与肩同高,右手置于枕侧,右脚伸直或弯曲,左手置腰间或平放;左脚自然弯曲,双脚的膝盖、脚踝不可接触,轻松、自然的侧卧对健康有益,也可以减少做梦,能安详的入睡又容易清醒。

阿弥陀佛!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如何参访寺院  (2007-11-14)
   拜佛行仪  (2007-11-14)
   合十、问讯、操手  (2007-11-14)
  佛教称谓漫谈  (2007-11-13)
  事师之道  (2007-11-13)
  佛门礼仪  (2007-11-13)
  敬僧  (2007-11-13)
  附录 - 深入家庭与佛教礼仪习俗化  (2007-10-25)
  佛教礼仪漫谈  (2007-10-10)
  拜佛与医学:礼佛方法及观想  (2007-09-05)
  居士供僧须知  (2007-09-05)
  供香的方法   (2007-09-05)
  佛教徒应有的礼节  (2007-09-05)
  上香的正确方法  (2007-09-05)
  居士焉能不敬僧  (2007-09-05)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2007-09-05)
  如何做一个佛教徒  (2007-09-05)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