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课题文章 > 庆典节日
佛诞辰节 -- 纪念佛祖诞辰的盛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16 来源:马佛总资讯网  点击:

寺院并非一年四季都是单调次寂 的修行生活,一年之中也有几天热闹非凡的日子,令僧人们精神抖擞,生气勃勃,兴奋不已,这多少给灰黯冷寂的寺院涂上一笔热烈、明亮的色彩。宗教节日无疑就属于这样的日子。但佛教既然以证得涅盘为终极目的,因而其节日概念也就和世俗不大一样,佛教的许多节日,在俗人眼中,只不过是比较隆重的仪式;或者仅仅在寺院的记事簿上才能找到它们的踪迹,根本算下上是什么节日,如自恣、结夏、解夏、佛涅盘、文殊圣诞、观音圣诞、地藏圣诞、药师圣诞、普贤圣诞………这些佛教节日,只不过是教内自己的事情,与民众没有什么关联,对整个社会风俗也没有什么影响。然而,有些佛教节日不仅已在寺院生活形成了一种习俗,为寺院所熟习,而且对整个社会风俗都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成为一种民俗了。佛诞辰日无疑就属于这样一种宗教节日。

  佛诞辰节是佛天最大的节日之一(另一为自恣)。它又简称为「佛诞节」,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生日而举行的一种节日庆典。因为在佛诞节中,寺院的主要庆典活动就是浴佛,所以,人们又都习惯上把佛诞节称为「浴佛节」。所谓「浴佛」,就是为释迦牟尼的佛像淋浴,这种仪式是大小寺院在浴佛节时必须进行的一项活动。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降生时,九龙(一说二龙)吐水洗浴圣身的传说而来。据佛典《过寺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相传摩耶夫人(即释迦牟尼的母亲)怀胎临近分娩之前,按照当时的习俗,离开夫家前往娘家。波波提等人陪同前往,当摩耶夫人来到善觉王为夫人蓝毗尼盖的蓝毗尼花园时,在水池里洗了一个澡,忽然觉得腹痛如绞,最后便在无忧树下顺利地生出了悉达多(释迦牟尼成道前的名字)太子。悉达多太子一出生就与众不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下惊动了难陀和伏难陀龙王,他们见是悉达多出世,赶紧口吐清水,灌太子身,为悉达多太子沐浴身体。后来中国佛教将此说成是九龙吐香水。正因为佛祖诞生时,有这样一 段经历,所以后世佛教徒在纪念佛诞生的仪式时,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夫、一手指地的释迦金太子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养。浴佛,在古代的印度,已成为佛教故事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罗伐近代出土的佛传雕刻中,都有这种情景的构图。

  佛教的浴佛仪式,来源于古印度的社会风俗,它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的。婆罗门教中早就有一种浴像的风俗,它的意思就是使人精神清洁。佛经《太宝积经》卷一百就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舍卫诚波斯匿王的女儿无垢施,于二月八百和五百婆罗门一起,拿着一满瓶水,出至城外,打算洗浴天像。这时许多婆罗诸比丘在门外站立,看到这种情形,认为不吉祥,其中一个长者要求无垢施回到城内,但遭到了无垢施的拒绝,于是两人展开了辩论,无垢施终于感化了五百罗门皈依了佛陀。从此,几千年来,相沿成习,到了佛节那天,印度佛教的所有寺院都热闹非凡,好不气派,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就描述了这一盛况,他说,到了浴佛节这天,「寺庭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取金银、铜、石之像,置之铜、金、木、石盘内。令诸妓女奏其音乐,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净白毯而揩拭之,然后安置殿中,布诸花彩。………至于铜像无论大小,须细灰砖末揩拭光明,清水灌之,澄华若镜。……其浴像之水,以举以两指沥自顶上。」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浴佛节这天是何等的热闹,僧众又是如何的重视和繁忙,既要罗列香瓶,还要摆置各种佛祖圣像,在歌妓奏起的音乐声中,僧众在佛偈上涂以磨香,灌以香水,再用净白毯擦拭乾,并将佛像安置在四周布满彩花的大殿之中,最后还要用两个指头蘸一些浴佛香水滴在自己头顶上,这套习俗,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也一同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僧人们所接受。

  不过,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节在中国古代举行的日期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定规, 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记载,一是二月八日,一为四月八日,还有一种是十二月八日。这主要是古印度的历法与中国的农历不同,僧人们在译经时只能根据大致日期进行换算,另一方面尽管佛陀的诞生、出家、成道和涅盘,在印度南、北传的《佛传》里都明确记载有月日,但记载不一,出现了上座部和诸部所传的不同。《大唐西域记》卷六和卷八就记载了上座部和诸部所传的不同。据上座部传,佛降胎在咀罗额沙荼月的二十日,这相当于中国的农历五月十五日;佛诞生、出家、成道都在吠舍月后半十五日,相当于中国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诸部所传降胎同于额沙荼月的后半八日,相当于中国农历的五月八日;其他诞生等同于吠舍月的后半八日,相当当于中国农历三月八日。而南传佛的诞生日则在逝瑟吒月后半八日,相当于中国农历四八日。印度历法以黑月为前半月,白月为后半月,中国汉译佛经记载的二月和四月,是由译经者换算错误而传为二月或四月。因为吠舍月后半八日,本相当于中国农历的三月初八,而译经者却理解为二月上弦,因传为二月八日。后来多从南传的三月后半八日换算为四月八日,于是佛诞四月八日之说就一般通用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既有以二月八日为佛诞日的,如南梁到唐,就认为佛诞日在二月初八日,于是便在二月初八浴佛;也有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的。北朝就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并在这天进行浴佛活动。而在宋化北方多以十二月二八日为佛诞日,南方多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这样,在宋朝就有了两个佛诞日,佛祖释迦牟尼就要接受两次沐浴了直到元代《幻住庵清规》和《敕修百丈清规》的问世,才逐渐改变了这种混乱现象, 制定四月八日为释迦如来的诞辰。从此以后南北浴佛的日期就完全一致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化寺院最早举行浴佛会要算三国时期吴国的笮融了。据《三国志·吴书》卷四《刘繇传》附记笮融事迹说:

(笮融)乃大起浮屠祠,………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度于路,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这种费资巨亿计的浴佛活动,人们可以想见其铺排之奢华,场面之宏广,气势之雄伟,而且在绵延数十里的长街上安设酒席,上万人前来观赏游乐,这种欢聚一堂的场面又是何等之热闹,何等之气派,这种浴佛活动无疑给终日关闭在高墙深院的僧人们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世俗社会的新鲜气息,同时也给冷寂、单调的修行生活增加了一道诱人的光彩,更加磨练着僧人们的修行意志。

  后来这种浴佛仪式逐渐流行于朝廷和仕宦之间,到两晋南北朝时,各地普遍流行起来。后赵国主石勒(三一九 ── 三三二年在位),为其儿子祈福,就曾举行过浴佛。《高僧传》卷十 《佛图澄》记载此事说:「石勒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四六二)也于内殿「灌佛斋僧」。

  「浴佛节」作为佛教界一年中两个最大的节日之一,不仅场面宏大,而且所举行的一系列仪式也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不过,这些仪式多依元代释德辉所编《敕修百丈清规》为准。

  按照《敕修百丈清规》所述,在举行浴佛节前一日,寺院要持牌告示僧众,牌告上写着:「明日恭逢本师释迦文佛降诞之辰,是晚,合院大众师,闻钟声,搭衣持具,齐诣大殿礼佛。」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告」或「会议通知」之类。然后,僧众随着寺院三下钟声的鸣响,齐集大殿,住持拈香,维那唱《香赞》,一起礼拜,维那又举《赞佛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然后又唱道:

奈麻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弥勒、十方诸佛、十方菩萨、三皈依。

边唱边拜,其中释迦牟尼佛要十二或数十拜,其他诸佛、菩萨只需三拜。在进行这些拜佛活动的同时,寺院还要在浴佛节的前一天,在寺院大殿外或院中的其他空地上按照寺院中参加僧人的人数设置众多的浴佛盆,并设置香汤盆,盆内放有二柄小杓,以便灌浴佛像时用。同时,寺院四周还要打扫得乾乾净净,并到处喷洒香水。在浴佛盆的莲花座上,供奉起佛降生时的金像,并在佛像四周装饰起花坛或花亭。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佛诞生时金像,其形象作儿童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以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金像的质地一般是金属(多为铜质)或玉石像,连盘子雕铸在一起,不怕水浇。在汉化佛教中,此像只在浴佛节时请出,平时都供奉在方丈处或佛阁内的隐蔽处。

  上述仪式完成后,到浴佛节这天,寺院客堂又持牌说:「午前,请上堂,午饭后,合院大师,闻钟声齐诣大殿前,称扬佛号浴佛,伏愿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粥后二板,全院僧众齐集大殿之前,随住持上堂祝香,并由维那向佛祖念白道:

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亳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

维那念白完毕,僧众便一起颂唱《浴佛偈》: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浴佛偈唱毕后,先由住持拿着香盆中的小杓,舀着香水,为佛像灌顶,以模仿九龙吐水。这时僧众就纷纷走出大殿,各浴一佛,也可二三人共浴一佛。凡是参加浴佛的僧人,都需自带钵盂、扫帚、净布。

  浴佛时,僧人们都一丝不苟、十分虔诚地从上到下,一边淋香水,一边揩拭佛像。这种浴佛的香水,与今天所用的香水不同,它是由种种妙香和合而成,这些香料包括牛头旃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穷、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在浴佛前这都是事先准备好了的,并不需临时配制。僧人们以香水淋拭佛像时,口中还要不停念诵道「底沙底沙,僧伽娑诃」,在浴佛将结束前僧人们还要举《楞严咒》回向疏:

上来讽经功德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四,思等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十方三世一切佛。

浴佛后,僧众还要用两根手指蘸少许香水,口诵偈咒,将香水点在自己头上,据说点的是「吉祥水」。然后僧众各归本位,而维那却双脚跪地,双手合掌,大声念《安位文》:

恭闻法身现相,祥光霭净饭之宫,化佛应真瑞气拥迦维之国。金躯生处,便能一手指天,宝体浴时遂感九龙吐水,四方遍顾,七步成 莲,称上下之独尊,受人天之赞,不恋王宫富贵,直趣雪岭修行,十九学道出家,三十降魔成佛,演经至五千余卷,住世于八十多年。开三乘方便之门,道七趣菩提之路 ………今辰竭庆贺之诚,冰法道场,云臻梵侣,金盆高棒,喜观悉达天子之金容,圣水频倾,仰见摩耶夫人之圣德。欲观我佛之光辉,须仗雷音之唱和。

然后,将佛像放归原位,安放妥当,三归依后,整个浴佛活动就暂告一段落。

  举行佛诞辰庆典的目的,是为了对佛祖尽诚、尽孝,这与儒家丧考妣的终日之忧殊途同归,形异实同,「儒家者流,有终身之忧者,考妣远日之谓也。释氏子岂不然乎?彼所以思我劬劳之亲,此所以怀度我慈悲之父。其德罔极,其教攸同。」
(1)「降诞,庆昙华之现故同入报本。」(2)

  浴佛节中举行「行像」活动,这是浴佛节中最热闹的活动,也是浴佛节的真正高潮。所谓「行像」,就是用庄严宝饰的车载着佛像在城市的通衢大道上巡行。这是一种类似游行的盛大庆祝活动。关于佛教「行像」的起源,赞宁的《大宋僧史略》说:「行像者,自佛泥垣,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这种仪式在古代南亚、中亚和古代新疆地区也是常见的。五世纪初,高僧法显旅行印度时,在西域和印度都曾亲眼见到过行像的仪式。如他到于阗时,住在瞿摩帝寺,见到于阗国行像的情形是:其国从四月一日起,国中十四大寺院的僧人便开始洒扫道路,庄严巷陌。城门上张挂起很大的帏幕,国王及夫人皆居住其中。行像开始后,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上面用金、银、琉璃、珊瑚等七宝装饰,悬缯幡盖,金像立于车中。像车从离城三四里之外行来,约距城门百步的时候,国王脱天冠,著着新衣,赤脚拈香,在侍卫的拱卫下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花烧香。像进入城门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花,纷纷而下,像如此庄严的供具,车车各异,一个寺院要行一日像。这样整个行像就从四月一日一直持续到四月十四日才结束。
(3)

  而印度本土的行像活动却开始于二月八日(印度摩揭提国巴连弗邑村),行像时亦作四轮车,上面缚有五层竹子,有承栌偃戟,约高二丈右右,犹如一座水塔,并用彩画作诸天形象,用金银琉璃进行装饰。像车四边作龛,悬缯幡盖。参加行像的车队约达二十辆之多,并且车车庄严各异。行像的当日,境内僧俗皆集,作倡伎乐,华香供养,然后由婆罗门子来请佛入城,入城后行像,晚上再通夜燃灯伎乐供养 
(4)。当然,西城行像也有在佛生日以外举行的,七世纪时玄奘赴印度留学到屈支国时,所见到的行像仪式就是连续数十日的秋季行像 (5)

  随着佛法的东来,佛教的行像仪式也传入了中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魏世祖初即帝位(四二四),遵太祖、太宗之业,于四月八日佛诞辰节时,舆诸寺佛像,行于广衢,世祖亲自到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后来佛像受皇帝散花礼敬,竟成为每年的常例。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景明寺》更记载了当年该寺行像仪式的盛大,他说:

景明寺,………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至八日节,以次入室阳门,向闾阖宫前,受皇帝散华(花)。于是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

读罢此文,我们不禁为这么热闹的场面、生动的风情而赞叹,眼前彷佛涌动着当时的情景;一千尊佛像被一千余宝车分载着在城中穿梭往还,鱼贯而入,接受帝王敬献的鲜花;整个城中,金花映日,宝盖如云,旗林立,香烟缭绕,音乐声动天震地,各种杂耍百戏也纷纷登场,各尽其能,行像的队伍成群结队,持花成薮;观像之众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好不气派,好不热闹。浴佛节的活动就在这个热闹奢华的行像中达到了最高潮,其间种种,丝亳不亚于西域、印度,甚至有青出于蓝之处。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不断地中国化,浴佛节「行像」的风气也普遍地流行于各个地方寺院,而且越来越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如南朝宋时,成都举行行像活动,有舞狮子、办灯会,并在清晨绕城一周的习俗;宋代灵武以歌舞伎乐为行像的前导,巡城时也只限于城内的主要商业街;辽代时以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尽管各朝各代行像具体情景略有不同,但那种「与民同乐」的根本精神,热烈欢闹的场面氛围却是完全一致的。每逢这样的节日,寺中的僧众就可以从许久枯燥、单调的修行生活,暂时解脱出来,也与俗人一样大大轻松一下,充分领略人世的另一面。但行像糜费相当大,又惊动全城,很有点妨害治安,因此元、明以后,行像之事就很少有记载,近代只有西藏和五台山地区等处,每年仍有行像的仪式。近年来,汉化佛教寺院已不举行行像活动,而以浴佛仪式来代替过去的行像风俗。在浴佛节中,据《敕修百丈清规》记载,寺院还有煎「香汤」和造「黑饭」供众的习惯,《敕修百丈清规》卷四说:「佛诞日浴佛,煎汤供大众」,同书卷七也说:「佛诞日浴佛,库司预造黑饭,方丈请大众夏前点心。」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或者说深受中国民间习俗的影响。因为中国的节日习俗,有一个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徵,就是讲究饮食,当然,这是一种文雅的说法,质而言之就是吃。中国的节日,不论什么节,都少不了节日食俗,我们不用仔细考虑,就会随口说出许多节日的食俗,如春节包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做花糕等等。浴佛节是寺院节日,也是民间的节日,所以浴佛节习俗就不可能不带有民间节日的特点,自然也有自己的饮食习俗。相传唐代浴佛节时吃「糕糜」,五代时吃「指天俊馅」,元代时吃「香水黑糕」,明代吃「不落夹」,清代吃盐水煮豆。但是,这些食品如「香水黑糕」、「指天俊馅」等等是什么样子,怎样制作,我们如今都不得而知了。但有关明代的浴佛食品「不落夹」,在古籍中还多有记述,通过这些记述,我们可以对浴佛节的饮食习俗有一大致了解。《明会要》记载:「不落夹者,以糯米、粳米、黑糖、蜜、红枣为之。」刘若愚《酌中志》说:「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清陆以恬《冷庐杂识》也提到:「四月八日佛诞,有不落夹,制黑黍饭,用不落叶包之,为角,一名不落夹。」从这些叙述来看,所谓「不落夹」,就是用糯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类似棕子的食品,其名称的由来是由于用不落叶包裹。明代佛诞日吃「不落夹」十分普遍,以致于朝廷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浴佛节时,将「不落夹」作为给文武百官的一种赏赐 
(6)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佛诞辰节时,一般都要举行「浴佛」活动,但也有的寺院在这一天,仅供奉悉达多太子降生之像,而不举行浴佛,这种做法,不知起于何时,但在清代就曾出现过这种现象,清释仪润《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三就说:「迩来僧坊,但供太子降生之像,未闻浴佛之举,殊为缺典。」这是一种不遵规制的做法,佛门中人十反感。

注释

(1)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二。

(2)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二。

(3)

见《法显传》。

(4)

见《法显传》。

(5)

见《大唐西域记》卷一《屈支国》条。

(6)

见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十五碑佛寺2010年卫塞节花车游行 Maha Vihara Temple Procession 2010   (2010-06-04)
  槟城2010年卫塞节  (2010-06-04)
  吉隆坡2010年卫塞节游行  (2010-06-04)
  东禅寺热闹庆祝2010年卫塞节佛陀日  (2010-06-04)
  下霹雳佛教会 2010年卫塞节庆祝活动剪影  (2010-06-04)
  柔逾千善信往宽一欢庆佛陀日  (2010-06-04)
  行三好,大马更美好(陸路安全醒觉运动)公益短片  (2010-06-04)
  卫塞节庆佛诞 虔诚朝山身心清净  (2010-06-04)
  打扪心意佛院卫塞节庆典  (2010-06-04)
  马佛总会霹雳州分会 卫塞节庆典 马汉顺拨款5万  (2010-06-04)
  怡保文冬菩提寺儿童班武术表演  (2010-06-04)
  卫塞节之歌  (2010-05-28)
  卫塞节:威中佛教会  (2009-05-13)
  卫塞节:大山脚市区花车游行  (2009-05-13)
  卫塞节:佛义校友会  (2009-05-13)
  卫塞节:甲洞花车游行  (2009-05-13)
  卫塞节:居銮花车游行  (2009-05-13)
  卫塞节:古晋花车游行  (2009-05-13)
  卫塞节:Sri Jayanti 花车游行  (2009-05-13)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