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文学空间 > 散文
放下义蕴
——引领众生 寻求自在快乐!
作者:讲述:明义法师 整理:叶慧凌 发布时间:2009-06-27 来源:《慈悲》第60期  点击:

诸位,大家有幸接触佛教,就要懂得如何去学习释尊所教的佛法,不止学习佛法、不止听闻佛法、不止演讲佛法,而是要努力修行。

        今天的讲题是放下。佛教徒常常说:「放下吧,不要执着、不要起烦恼、人生是无常的......」因为烦恼让我们得不到快乐,让我们感到痛苦,因此,佛陀 的真理可以教导我们如何离苦得乐。但是,我们的人生往往都是苦乐参半的,可能您有2/3的时间是痛苦、1/3的时间是快乐;也有可能3/4的时间是痛苦、 只有1/4的时间是快乐;还有一些人只有痛苦,没有一天是快乐的。那么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人呢?这可非常难了......

        「放下」,是不是就真的能够获得自在和快乐呢?我常常接触病人,这些病人未必都是年老的,有些可能是因为交通意外,年纪轻轻就得躺在医院,当我看到这种情形时,就要提醒自己:「这就是人生,说不定自己有一天也可能像他一样,谁知道呢?」

        但 是,有许多人却常常想:「那绝对不可能是我,是别人。」既然不可能是我的话,那么为何要未雨绸缪呢?为何还需要担心呢?所以当我看见这种情形时,无形中对 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材,因为可以提醒自己:年轻人也会遭遇无常,何况是生、老、病、死呢?人类不一定可以活到90岁、100岁的,有些不幸年 纪轻轻就遭遇意外,可能不久于世或躺在病床十年八年才离开,多么痛苦呀!所以大家必须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未来的日子我要怎么走?要怎么做?

社会有需要就去做
        出家人也是凡夫,出家人也有烦恼、有痛苦。可是我在这两、三年才会想:「不要太执着了。」之前呢?可能有许多人曾经对我说:「你为了慈善做了那么多,在 国际佛教做了那么多......」对啊,我是做了不少,而且还做得非常开心,还想继续不停做。现在呢,我倒转了个念头:「可以做多少就做多少,今天有没有 人看到我做?没关系,重要的是我对得起自己今天身为一个出家人,社会需要我去做的,我就去做。」这样想的话,人生慢慢就会到达另外一个转捩点。当然,我不 是圣人,我还是在学习,只是说我今天稍微懂了:虽然放下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还是得尝试去学习放下。

        我在《慈悲》杂志看见一篇文章:

        「心中无所求,或预设标准,就会在面对所遇到的一切境,或发生的一切事时平淡的接受、欢喜的接受。不会因不合要求而难过、不会因满足要求而快乐、不会因超出要求而兴奋。情绪上的平淡,心境中的欢喜,持恒如是,就是平常心。」

        这篇文章所说的:心中无所求或预设标准,当然的确是很难的事情。我们都希望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目标、一个标准,例如:一个学生设定目标考多少个A,那么 他就努力地向着目标前进;学佛的人,就算你今天参加佛学班,你的文章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免不了还是需要设定一个目标,结果呢,当某些人不能达到预设的目 标时,心里肯定会很难过。当然,若你是达到佛菩萨的境界的话,无论最后的成绩怎么样,还是会很欢喜的接受,最重要是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已经尽力了?」若 是真的尽力了,那成绩再差也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平常心」。我们通常都会在工作进行之前预设一个目标,如:要举办卫塞节庆典活动了,大家先来预设一个目 标,若去年我们做到某某成绩的话,那今年是否要比去年更好呢?预设了目标,就得好好去实行才对。

        我们常听人说:「别想太多了,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或者是:「凡事要舍才能得,学习拿得起,放得下吧!」等等,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得到呢?譬如有人 说:「不要太计较啦,你想坐这个位子吗?那我就让你坐吧!」那个时候的确显得很伟大,但是事后却睡不着、放不下,真的很痛苦!一直反复在想:「为什么这么 傻?如果当时争取的话,或许是我赢呢!」所以我们的心往往放不下骄傲的心态、放不下「自我」。心里经常想:「我一定要成为中心点!」这种人是不会得到真正 的自在、真正的快乐的。我的意思是说,表面上的快乐并非代表内心真正的快乐。原因何在?就是放不下!

人的执着是不肯放下
        这 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带着两个学生玩寻宝游戏。他们来到一个大木箱前,老师说:「箱子里有很多字体,任你们挑选。」学生上前一看,果然瞧见里面的字写 得非常好看,还有宝石镶在旁边呢!箱子里有什么字呢?有痛苦、烦恼、骄傲、名利;当然也有谦虚、正直、快乐、爱情等。两个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开始拿箱 子里的字,他们什么都拿,反正「不拿白不拿」嘛!这是一般众生的习性。在回家路途中,两个学生越走越觉得沉重。「怎么办?」他们问老师。老师说:「先把两 个你们最不喜欢的字丢掉吧!」两个学生随手就把「骄傲」和「痛苦」丢掉。走了一段路后,两个学生又再觉得肩上越来越沉重了。老师说:「再放下吧!」学生又 再把两个不喜欢的字丢掉。结果放了又走,走了又放,还是觉得负担很重,他们打开背包一看,里面只剩下三个字:「谦虚」、「快乐」和「爱情」。老师建议: 「再把一个字丢掉,你们每人分别拿回两个字做纪念就好了。」学生想了许久,决定把爱情丢掉,最后只留下「谦虚」和「快乐」。这时,老师告诉他们说:「虽然 这次的寻宝游戏消耗不少体力,但是只要休息过后,体力就可以恢复了。你们仍然保有『谦虚』和『快乐』,还可以把失去的爱情找回来。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往往把许多东西挂在身边,什么都要,而且所要的东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所以,从以上的故事不难发现,人的执着在哪里呢?就是不肯放下!

要看得开  不钻牛角尖
        今天的讲题是要说明如何学习放下,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在。放下的定义是(一)事情已经过去了,就应该放下,不应该停在原处。(二)任何做不到的事 情,就应该放下,不应该勉强。虽说如此,并非不执着,唯有看自己的能力和力量,要看得开,不去钻牛角尖,才是放下。所以,「放下」也等于「不执着」。那 么,怎样才是不执着呢?以前的出家众,每年从四月到七月就会结夏安居,就是各自修行。当时佛陀还在世,就说说佛法,大家一起念佛、静坐、修行,到了农历七 月十五佛陀欢喜日,出家众们就围在一起讨论三个月内做过了什么、学习了什么,互相讨论,同时也互相批评。当时有一个惯例,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就必须自动承 认,并向在座的佛陀顶礼求忏悔,之后就真正放下了。以后的日子再往好的方面学习,这就叫「不执着」,因为别人的批评我们愿意承认、愿意承受、愿意改过。

        可是,现在的人大多很执着,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尤其是华人社会,父母骂孩子的时候往往毫不留情:「很笨!笨得像一头猪!」孩子倒也听惯了,因为一代相 传一代都这样骂。可是西方国家最近发生一个事故:有一个父亲骂他的小孩:「a rude thoughtless little pig!」(一个没有礼貌又没有思想的小猪!)被骂的小孩非常执着于父亲如此骂他,于是把这句话附在网上让所有的人看见。由于父亲在美国是非常受人敬仰的 人物,结果只因一句话,导致父亲的名誉扫落,许多人纷纷上网批评他的做法。这说明了东西方人所执着的东西可能不一样吧!也可以让大家明白,被父母无理责骂 的小孩甚至长大后还会把某一句话牢记在心。当他长大以后,可能对父母总有一点阴影的存在,这就是「执着」、「放不下」。

随遇而安  随缘而行
        我们要不断学习如何「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和快乐。从狭义方面来看,外在的努力,我们需要采取随遇而安,意即:无论碰到任何事情都觉得很安心;随缘而行, 意即:别人做好事,我随缘跟着去做。譬如遇上观音亭举办捐血日,可以捐血的人就随缘而行,以赞叹的心去做;如果身体不许可捐血,就随缘赞叹伟大的捐血者。

        随遇而安是不管遇什么事情,都以平常心去处理;随缘而行则是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就自动去做。有些人知道捐血运动颁发证书,表扬热心的捐血者,或许正因 他不能捐血,就换了另一种说法:「你们瞧,他们是为了获得证书才去捐血的......」这就不是随缘而行,而是在别人做好事时,故意破坏别人行善的作为。 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学佛的人要常常记住:「随遇而安,随缘而行」。

        消极的人生观是怎样的呢?(一)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我得到的,就赶快把它用完,明天再说吧!(二)缺乏斗志力。学佛的道路的确不容易,经常会遇上许多 障碍。有些常常去寺院的信众,是希望能够亲近善知识,但是却常常在寺院见到一些怨亲债主,这个跟我合不来,那个看见我不开心......进入沙门这个清净 的地方,原本是没有尘埃的,但是偏偏众生的心还未清净,总爱挑剔。若是我们能够了解人生是无常的话,就会珍惜每次到寺院的机缘。

        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并且深入去体会:我的五脏六腑和这副臭皮囊每天的变化,就可以从自己的身上找到无常了。每个人一天一天长大、一天一天年长,到底身 体起了什么变化?假如这个变化一直持续下去,这不就清楚告诉我们:人生是无常的吗?同时,我们更要了解,人身其实是很难得的,时间不留人,我们要珍惜每次 听闻佛法的机会、珍惜每次诵经念佛的机会,当我们离开寺院时,都是法喜充满,而不是苦恼缠身。

        再来讲一个故事。有两个病人鼻子不舒服,相约一起看医生,两人在候诊室聊天,「如果医生说我无药可救,那该怎办?」B问。「如果没救了,我的心愿是去西 藏拉萨走一趟,还有敦煌,甚至其它不同地方见识一番。」B听了也说:「好,若是那样的话,我们就一同出发吧!」

把握当下  珍惜眼前人
        经过医生诊断,结果A真的患上鼻癌,而B则只是长了鼻息肉。A听了医生报告后,毅然决定完成心愿,他开始大江南北到处去游览;而B却没有启程。A甚至立下 决心要考上复旦大学,他开始日夜不断用功,终于成功考上大学。经过几年观察,A的身体并没有出现什么毛病,医生也声称奇迹发生了。有一天,A在报章发表文 章,叙述他数年前获知自己患上癌症时,马上列出27项事情,必须在有生之年完成,结果现在已经完成大部分心愿了。B读到这篇文章,便摇了个电话问候A。A 说:「如果当年我没患上这场病,我真的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许到今天都不能完成这27项心愿。但是,当医生判断我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我立刻下定决心,要把 重要的事情一一完成。」

        这个故事让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当A得到癌症后,他才懂得珍惜一切。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计时炸弹,这颗计时炸弹就是死亡,它什么时候爆发?你我 都不知道。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够答应自己,在5年内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呢?这并不是说我们怕死,而是我们必须明白,每个人都得经过生、老、病、死的阶 段,所以我们更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人、和我结缘的人。大家还记得2004年发生的大海啸吗?当时有谁会料到这场灾祸呢?大海啸发生后,仁慈医院派了部 队到印尼和斯里兰卡去救济灾黎。当地的居民确实没有想到,突然出现的大海浪会造成如斯严重的破坏,之前大家都觉得住在海边的人最舒服、最豪华,怎么料到海 浪一卷,就把一切都毁了。人生在世往往不能领略生存的意义,等到即将失去才体会到人生的珍贵,但是已经太迟了。所以以上病人的故事提醒大家,不要再等了, 要学佛就好好的学。

断烦恼  潇洒地解脱
        所 以,「放下」的深层意义就是要我们断烦恼,像佛陀所说的证得涅槃,意即不再回到生生死死的轮回当中、没有你我之分、大家一律平等,这才是真正的自在快乐。 世界上只有佛教说,每个众生都能像佛陀一样成佛,所以佛教是一个平等的宗教,只要你肯放下、只要你肯断烦恼、只要你肯修行,总有一天可以得道成佛。

        依佛教而言,我们必须从浅而深,慢慢达到自在、快乐的境界。首先,不要再贪恋五欲,慢慢减掉烦恼。能够断烦恼,自然就能潇洒地解脱,享受自在。当然这个 过程不容易,所以要以不同层次方向达到。如果真的做到这点,是否就一定能得自在、快乐?那倒因人而异,这要看个人放下的层次有多少。很多时候,许多人会 说:「放下?怎么行呢!放下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了!」譬如说:大家现在平静地听闻佛法,可是明天回到公司上班时,可能就要接一单生意、或者是签一份合 约......人,就是这么为难。因为人的心不容易安定下来,尤其身处红尘滚滚的社会里,确实是太难了,所以我只强调大家通过不断的学习,慢慢放下最基本 的贪、嗔、痴三大烦恼。

        但是,我们要通过什么管道来学习呢?这就要看众生个别的程度和层次了。众生应该放下什么?又不该放下什么?我们就是要学习如何去衡量、去把握。大家要注 意,把握和放下有什么不一样吗?学佛的人通常会抱着一种态度:「我只有短短30、40年时间,非得紧紧把握学佛的机会」;有些人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会告 诉自己:「这不是属于我的,就放下吧!不要再执着它了。」前者是把握的心态;后者是放下的心态。我们多闻佛法,是想消除不好的东西,例如:家里装了一部滤 水器,是为了要喝到干净的水,把体内的毒素排出来。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听闻佛法时,为什么要执着呢?是不是每一堂课都一定要出席?就算生病了也非来不可? 这种执着其实是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体内的「毒素」太多了,并不是两、三帖药就能治好,而是需要很多很多帖药才能把「毒素」清除掉,所以这不算是 「贪」,就算要把它当成贪来看待,也是好的「贪」。

应该做的就必须争取
        所谓「放下」,不是叫大家把生意全部放下、把家庭全部放下;而是应该懂得适时去争取,自己觉得应该做的就不要推辞。例如:什么是知足常乐呢?不做生意就是 知足常乐吗?不去争取更好的效果是知足常乐吗?我绝对不同意!我认为人生必须要求进步,但是不要因为求进步而整天起烦恼,这才是重点!假设你接到一单好生 意,没有伤害其它人,那就应该好好地去做,何乐而不为呢?

        放下有哪几类?(一)身心皆不能放下。财、色、名、食、睡都完全不能放下,这种对外在的贪恋,会使我们不停地坠入深渊,广造恶业。早前美国发生轰动全球 的校园枪击案,一名韩国学生枪杀了30多名同学。据闻,他的母亲经常批评他,说他的成就不如姐姐,结果这名孩子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比较的心态,认为母亲故 意忽略他,时日一久,竟成为心中深刻的烙印了。更坏的情况是他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比任何人都厉害。当然,若他是以正当的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不错的想 法,但如果他以不好的行为来证明就糟糕了。身为长辈的必须紧记一点,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作比较,因为无形中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这里讲一则故事。从前有人认为,金钱对饥饿或贫困的人来说,可以成就生命;金钱对于贪心的人来说,却代表自杀。有一个穷人,在他非常困苦时向观音菩萨祈 求:「我不贪心,只要让我每天吃一碗饭就够了。」慈悲的观音菩萨就赐他一个钱袋,并告诉他,每次拿出一个钱币,钱袋就会自动多出一枚钱币,但是当他打算用 钱时,必须先把钱袋扔掉,穷人答应了,起初他只拿了一点点钱,他很开心,打算在花钱之前把钱袋扔掉。走着走着,他瞧见钱袋里还有不少钱,又拿了一些,一直 走一直拿,他想:「哪里会有人把钱袋扔掉的?太傻了吧!」结果他不断拿钱而不能花钱,最后买不到食物,连性命也陪上了。

身心放下  觉行圆满
        虽然这只是故事,但是纵观这世界,这种人可多得是哪!他们的欲望像永远无法填满的无底洞,有些人就是因为「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失去眼前所拥有的。

        (二)身放下,心放不下,意即对发生过的事情耿耿于怀。有时候,亲人、朋友,甚至夫妻之间的吵闹,往往少不了互揭疮疤,数落对方的不是。也有一些为人父 母者,口里说的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什么也不留下,待他们自己努力奋斗吧!」可是心里终究常常挂念着,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这就是身放下,心却放不 下。

        以上两种放不下皆让众生陷入深渊,不能自拔,痛苦不已,可笑的是众生却不自觉,还以为是对的。这种想法使我们失去了寻找自在、寻找快乐的机会。这里的自在和快乐并不是指打麻将或唱卡拉OK;而是一步一步为自己打下基础,寻找永恒的快乐。

        (三)心放下,身放不下。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虽然放下了自己,却抓紧度一切众生的机会。可说是:心为众生无挂碍,但从不放弃任何可度众生的机会。

        (四)身心皆放下。就如《金刚经》所说佛陀的境界。首先必须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就是自己去修行,觉他就是度一切众生,最后大家一起觉行圆满。这 是一种放下对物质的要求,执着对解脱的心。人若无所求,就会缺乏推动力,所以人要有所求。我要到达涅槃,就必须不断修行、不断寻找,这是一个推动力,缺乏 了这种推动力,我们也许很快就会放弃。有一个病人很喜欢在秋天数落叶,他心里想:「数啊,数啊,数到最后一片,我的生命就快结束了!」有一个画家知道了, 他就想:「那我多画一些叶子,然后把它贴到树上,这些叶子就永远不会掉下来了。」结果病人看到很惊讶:「咦,这棵树变成一棵长青树了!」最后,这个病人的 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了。当我们没有生病时,看到落叶会觉得十分漂亮,可是病人却不是这样认为呢!所以,每个人看不同的东西,产生的心境也不一样。

        关于「放下」,佛经里有一个最好的故事。话说有一个小姑娘要过河,老和尚二话不说,就背小姑娘过河去了,小沙弥看见老和尚接近女色,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结果很久都不理睬老和尚。老和尚觉得很奇怪,便问小沙弥所为何事?小沙弥一五一十地道尽来龙去脉,老和尚听了答道:「原来如此,你是说我背的那位小姑娘 吗?我早已把她放下了,怎么你还一直背着她呢?」故事中的老和尚体现了身心皆放下的一种境界,而小沙弥则是身心皆不能放下。

少欲知足  种福惜福
        要学习放下,必须少欲知足,当你生意很好的时候,你可以多做布施,帮忙贫穷的人。从前,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生性乐观的阿强,一个是悲观主义的阿明。有一 天,阿明问阿强:「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一位好友,你还会像现在那么开心吗?」阿强答:「会,幸亏失去了的是我的朋友,而不是我。」阿明又问:「如果你走路 不小心跌入泥坑,你还会这么开心吗?」阿强答:「会,幸亏不是跌入无底洞。」阿明再问:「假如你莫名其妙被打一顿,你还会这么开心吗?」阿强答:「当然, 幸亏只被打一顿,而不是被杀掉呢!」如果每个人都像阿强,遇到任何事情都往好的方面想,就不会闷闷不乐了,可是众生往往无法做到。

        此外,种福惜福也很重要,懂得广种福田,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再用一个故事作比喻。有一个小伙子很厌倦呆板的生活,有一天他参加了挑战极限的活动,要把 自己关在没有光亮、没有粮食的山洞里,每天只获得五千克的食水,限时100小时。第一天小伙子满心好奇,第二天他开始有点饿、有点孤独、有点恐惧。他突然 很想念平日无忧无虑的生活,很想念母亲、妻子,甚至很想念常常与他起争执的同事。这时,他后悔平时的懒散、敷衍了事及虚伪的态度。第三天,他再也忍不住饥 饿,但是仍然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一直过了第四天、第五天,他感到又饿又痛苦,极度恐惧,但是心底深处却又向往着未来,计划着出去要完成的事情。这时,他痛 恨自己,连母亲的生日都无法记起;他遗憾,在妻子生产孩子时没有好好照料她;他后悔,随便听信谣言,与好朋友分道扬镳,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握到最后一 关。

        当他感到百感交集,满脸热泪时,洞门终于开了,一道阳光照射进来,他只想到一件事:「活着,就是幸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可是挫折终究会过去的,所以提醒大家要种福惜福。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所谓的「八正道」就是正见、正念、正定、正思维、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语等,人生有正确的观念,有正确的思想,对人生有正确的见解,自然就不会迷失。所以,我们要了解佛陀所教导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美国有一位很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了要研究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他邀请了50位成功人士,同时也邀请了50位囚犯,要求他们讲述母亲对他们一生所造成的 影响。一位囚犯告诉他,小时候,妈妈买了很多大小不一的苹果,问他和弟弟选哪一颗?弟弟开口便说想要最大最红的苹果,母亲说:「我们千万不可贪心,应该把 最大最红的苹果留给别人呀!」哥哥听了,即刻改口说:「我要最小的苹果,大苹果留给弟弟吧!」妈妈觉得哥哥乖巧又懂事,便亲了亲他的脸颊,并把又大又红的 苹果放在他手上以示赞扬。这时哥哥心里想:「原来说谎可以得到大苹果噢!」从此他便常常说谎,为了得到心目中想要得到东西,他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偷盗 等,最后被送进了监狱。

        另外一位是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他告诉心理学家,小时候,妈妈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苹果,他和弟弟都抢着要最大最红的苹果,妈妈把大苹果握在手中说道: 「我相信你们都很想得到这颗大苹果,我们先来进行一项比赛。」妈妈吩咐兄弟俩到屋外去修剪草坪,谁剪得又快又整齐,就可以得到那颗大苹果。结果是今天成为 一位成功人士的哥哥赢了。他非常感激母亲,因为母亲让他了解,想要得到收获,就必须努力付出。这个故事提醒各位家长,教育孩子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及正确的 态度。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从前有一个很精明的国王,国家在他的管理下,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国王却终日担心驾崩后,人民再也无法过这种幸福的日子。于是, 他请了国内许多专业人士献议,使人民能够永远活得安心。几个月后,这几位专业人士编写了三本书,交给国王。他们说:「只要每个人民看完这三本书,他们就知 道该怎么做了。」国王很吃惊:「怎么可能叫人民把这么厚重的书读完呢?」国王吩咐他们再把内容简化,过了不久,他们把内容浓缩成一半,国王还是不满意,他 们只得再把内容浓缩成一张纸,这次国王终于满意了,赶快叫人把这张纸传到全国。大家一看,只见纸上写着:「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今天我们学习放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要有耐心、智慧、意志力,才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如果遇到一件事便令你睡不着、吃不下,那就赶快提醒自己要放下,明天起来会更好。


编者按:2008 佛诞前夕,即4月30日晚上8时,本刊礼请八打灵观音亭住持兼本刊督印人明义法师主持一场非常难得的弘法会,讲题是:《放下=自在?快乐?》法师以浅白的 语言,引用多则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诠释佛陀甚深微妙的哲理。放下的真正蕴涵是什么?在滚滚红尘中的众生,一如你我,如何寻求自在及快乐呢?法师的 一席话,足以引导许多迷惑的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本刊特将法师的开示整理出来,让读者们仔细阅读,慢慢领会法师的慈悲教诲。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2009-06-27)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